《南陵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解读
2024年6月5日,芜湖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复了《南陵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芜政秘〔2024〕26号,以下简称《规划》),现解读如下:
一、决策背景和依据
2019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
为贯彻落实《意见》,安徽省人民政府印发《安徽省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全面部署开展省、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工作。《方案》提出,县级国土空间规划是对省和设区的市国土空间规划要求的细化和落实,是编制相关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的依据,侧重实施性。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和芜湖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为加快建设市域南部现代化副中心、推进人民城市建设,推动南陵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依据《芜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南陵县人民政府于2020年上半年适时启动了编制工作。
二、制定意义和总体考虑
《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是对《安徽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和《芜湖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落实和深化,是完善芜湖市“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环节,也是南陵县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制定的空间发展指南与可持续发展蓝图。
《规划》积极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崛起等国家重大战略机遇,紧扣落实安徽省打造“三地一区”战略定位、建设“七个强省”奋斗目标,是加快建设市域南部现代化副中心、推进人民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是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实施高效能空间治理的重要手段;更是南陵县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和指导各类建设行为的行动纲领,事关南陵未来。
三、研判和起草过程
(一)基础研究。2020年7月至2021年底,积极推进规划前期基础研究。一是按照“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工作原则,制定《南陵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方案》;二是开展重大专题研究,编制完成《耕地保护与国家级农产品主产区建设》、《县域建设用地指标统筹利用》等7项重要专题研究。
(二)“三区三线”划定工作。2022年初至同年9月,按照部、省市要求,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2022年9月28日,全省“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含南陵县)获自然资源部批准(第一批),并正式启用,“三区三线”划定成果正式作为南陵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过渡期建设项目用地组卷报批的依据。
(三)规划成果。2022年10月至2023年3月,在前期基础研究和“三区三线”划定基础上,形成《规划》成果。
(四)意见征询。2023年3月至2023年6月,《规划》先后六轮征求各镇、开发区管委会以及县直相关部门意见;期间同步征求了泾县、青阳、宣州区、繁昌区、湾沚区等5个相邻县区意见。
(五)县级审查审议。2023年3月22日,《规划》通过县级组织的专家论证评审。同年4月6日,《规划》通过县规土委会审议。同年5月22日,《规划》通过县政府第38次常务会议审议同意。同年5月23日,《规划》通过南陵县第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同意。
(六)规划公示。2023年3月24日至2023年4月23日,《规划》通过县人民政府网站、公众微信号向社会进行公示,征求公众意见。
(七)市级审查。《规划》于2023年7月26日通过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的专家评议。《规划》同时收到市规划委员会成员单位35条意见,已全部落实并修改完善。
(八)获得批复。2023年6月底,《规划》成果由南陵县人民政府呈报芜湖市人民政府审批。2024年5月31日,《规划》经市规土委会审议通过。2024年6月5日,《规划》经市政府正式批复实施。
四、工作目标
《规划》明确南陵城市性质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园林城市、芜湖市域南部现代化副中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汽车零部件与快递装备产业基地。
2025年目标:市域南部产业特色鲜明、城市形态优美的现代化副中心基本建成。国土空间格局明显优化,农业空间布局更加合理,生态空间保护成效显著,城镇空间更加集约高效,国土空间治理能力稳步提升。
2035年目标:全县综合实力稳居全省前列,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2050年展望:全面建成“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
五、主要内容
本次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35年。规划基期年为2020年,近期目标年为2025年,规划目标年为203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规划范围为南陵县行政辖区内的陆域空间,规划分为县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县域范围为南陵县行政辖区,总面积为1259.54平方千米;中心城区总面积约62.80平方千米,涉及籍山镇15个社区和6个行政村、家发镇1个社区和3个行政村、工山镇1个行政村的城镇集中连片区域。《规划》共十章,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一)划定“三区三线”,构建国土空间新格局。至2035年,全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不低于429.00平方千米(64.35万亩);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71.78平方千米;划定城镇开发边界面积不超过49.22平方千米。规划以三条控制线为基础,全面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深化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稳固农业生产空间、完善城镇发展格局,构建“一屏两廊、一主两片区”的县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科学划定国土空间规划分区,优化调整国土空间用地结构。
(二)保障农业发展空间,助推全面乡村振兴。严格保护耕地资源,落实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发挥国家农产品主产区的重要作用,构建“一核两带三区”农业空间格局,保障农产品生产空间,致力建设“稻米大县”“种业大县”“菌物大县”“品牌大县”。分类保障村庄发展需要,构建“一城三廊五片”县域和美乡村体系。
(三)锚固生态空间格局,描绘大美南陵画卷。锚固“一屏两廊三区多点”县域生态空间格局。维育皖南山区森林生态安全屏障,构建青弋江、漳河重要生态廊道。构建两级自然保护地体系,明确自然保护地管控措施。加强森林资源、湿地资源、矿产资源系统保护,科学划定生态修复重点区域,扎实推进各类自然资源生态修复重点工程。
(四)优化县域镇村体系,引领空间集约有序。构建“一主一副,双轴多点”的县域城镇空间格局,形成三级城镇体系。积极保障“一首一优”产业发展空间,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优化制造业发展空间,引导园区整体转型提质发展,构建“一轴一区三园”的园区空间格局。构建覆盖全域的城乡生活圈,提升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和服务水平。
(五)践行人民城市理念,铸造创新活力城市。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依托重要对外交通通道,积极谋划中心城区空间板块新功能,构建“1331”中心城区空间结构。分级建设公共服务中心,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总体城市设计与城市山水格局保护,强化重要滨水空间管控;科学划定城市更新单元,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提升空间品质。建设高质量的生态园林城市,至2035年,中心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公园绿地(300平方米以上)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提高至90%以上。
(六)传承千年文化底蕴,塑造人文魅力南陵。将已划定的历史文化保护线纳入国土空间“一张图”,实施严格保护。完善历史文化遗产要素保护体系,系统活化利用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构建“两道三山五区”总体利用格局。彰显“南丘北圩中都市”的空间魅力,划定县域三大风貌分区,构建“江河纵贯、南丘北圩、都市居中”的山水宜居城乡风貌格局。
(七)提升支撑保障能力,建设幸福安康南陵。构建铁路客货畅达、公路高效便捷、航空水运兼备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与长三角核心城市的复合快联,实现与芜湖主城的深度同城化。中心城区形成“三横三纵”主干路网,持续推进“小街区、密路网”建设,不断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完善静态交通系统,构建品质绿色交通。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构建多网融合的基础设施体系。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支撑智慧城市发展。划定洪涝风险控制线和地质灾害风险分区,提升各类防灾标准,建成主动防御、有效抵抗、高效响应的综合防灾体系。
(八)强化南陵使命担当,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牢固树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意识,协同推进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文化旅游合作等多方面工作。落实市域南部现代化副中心战略使命,加强与周边城市空间协同,强化南陵作为大芜湖辐射皖南地区的门户节点作用。进一步推进南陵全面融入南京都市圈,推动跨市景区联动,将南陵优质旅游资源嵌入“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旅游精品线路。
六、创新举措
(一)坚持绿色发展的规划理念。《规划》结合南陵县地处皖南山区与沿江平原过渡地带的自然地理格局特征、位于南京都市圈、邻近“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区位特征,科学确定南陵县发展目标和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策略,合理布局增量空间、优化盘活存量土地,推动土地综合整治,积极探索资源紧约束下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二)贯彻主动融入的发展要求。加快南陵联系芜湖主城、空港、港口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聚焦汽车及零部件首位产业新定位,加速融入大芜湖发展格局。《规划》明确中心城区与许镇副中心共同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核心区,推进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突出许镇县域副中心与汽车强镇定位,构建“一主一副、双轴多点”县域城镇空间格局。
(三)响应人民城市的建设需求。《规划》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建设市域南部现代化副中心。优先保护“一屏两廊”,统筹安排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养老、殡葬等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合理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严格城市蓝线、绿线、黄线、紫线管控,系统建设公共开敞空间。稳步推进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和文化内涵。
(四)实现“数、线、图”一致。用好省级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一张图”系统,全面提升全县自然资源和规划智能化管理水平。将《规划》确定的各类空间布局、控制线、指标、名录、清单等管控要求数字化,确保规划目标能落地、可考核、可追责。
七、保障措施
一是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与管理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全面激发各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切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头担当作为,为加强规划实施与管理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二是健全县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制度。建立规划实施的部门沟通协商机制,协调解决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和修复中的相关问题,确保国家、省级、市级、县级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位。
三是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严格执行《规划》,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随意修改、违规变更。在《规划》指导下,科学编制各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相关专项规划,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为依托协调矛盾冲突。按照定期体检和五年一评估的要求,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评估预警机制,实施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
八、解读机关、解读人及联系方式
解读机关:南陵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国土空间规划股
解 读 人:胡晓庆
政策咨询服务电话:0553-6820605
电子邮箱:nlxgtkjgh203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