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陵县弋江镇中心小学简介
一、学校概况
(一)基本情况概述
南陵县弋江镇中心小学是一所公办农村中心小学,位于国家重点建设镇弋江镇新区,镶嵌在风景秀丽的青弋江畔,是一所“千年古镇”中的“百年老校”。现实有2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045人。其中随迁子女12人;现有在岗教师65人,师生比约为1:16。
学校着眼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和人生长久之发展大计,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求实创新、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目标。以“人生百年,始于幼学!”的成长理念,促进学生扎实成长根基,筑梦辉煌未来。在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教职员工的成才观、质量观、教学观、课程观、研修观、发展观、品牌观得到全面更新。教育理念落地中,学校秉持“博学、尚礼、诚信、厚德”的校训,营造“真诚、明礼、活泼、健康”的校风;树立“勤勉、爱生、敬业、奉献”的教风,引导学生形成“诚实、尊师、悦读、乐学”的学风,造福学生人生百年之长久大计。学校先后被授予“安徽省流动人口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示范家长学校”、“芜湖市文明校园”、“芜湖市平安校园”、“芜湖市依法治校示范校”、“芜湖市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优秀等级学校”、“芜湖市第十六届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先进集体”、“南陵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二、学校历史
弋江镇古名宣邑,为春秋时代吴楚名城,显扬江南。早在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建宣城县、春谷县时,宣城县治就设在这里。追溯弋江镇中心小学的前身,其始建于1917年1月,在那段军阀混战、炮火纷飞的年代,学校也很难有长期固定的教学场所。1938年之前一段时间,学校设立在弋江的当铺坦(即现存的老校址),当时弋江镇人民为了纪念在抗战中英勇献身的烈士们,在小学校址上建起了抗日将士纪念亭,该纪念亭在1944年被日本鬼子炸毁(见王惟庆《抗日将士纪念亭》)。炸毁后日本侵略者在此处修建了雕堡和房屋,现校园内仍存有雕堡的遗迹。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校又辗转到该校址上重建了学校,一直使用到新世纪。其中新中国成立后有一段时间,学校曾设立在位于弋江著名历史遗址柳拂庵上的原“安徽省私立光迪中学”内,光迪中学在新中国成立后由人民政府接管,并改名为“南陵县郁光中学”,老校舍在扩建弋江高中即现在的弋江镇中心初中前身时拆毁(见梅本泉、何兴保《光迪中学初创情况点滴》),弋江镇中心小学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百年老校”。
2001年底,因布局调整及发展的需要,学校搬迁到弋江镇新区,也就是现在的校址。才搬迁过来时,有人趣称这所学校为“五个一”学校,“一堵围墙、一座厕所、一栋教学楼、一个旗台外加一口小水井”,没有电,没通自来水,周边全是稻田。全校六个年级六个班,在校学生300余人,教师十余人。那时的校名为“弋江镇第一小学”,2002年9月更名为“弋江镇中心小学”,延用至今。
三、学校配置
(一)基础设施
学校占地面积为18484平方米,建筑面积共6866平方米,建设有博学楼、尚礼楼、诚信楼共三幢教学楼,每幢教学楼设标准教室9间,教师办公室3间,建有厚德楼、乡村少年宫楼共两幢综合楼,设有门卫室和独立厕所各一幢,已停用的老食堂用于学校仓库,摆放周转性使用的物品。
学校拥有1个200米跑道运动场(含七人制足球场地)、一块标准篮球场、一处乒乓球场地,以及多块综合性的多功能运动场地。
学校建设有标准的师生食堂,在市场监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监督下自主经营,每日为700余名师生员工服务(包括弋丰完小的部分师生)。食堂严格落实证件管理、人员管理、采购查验、陪餐、留样、消毒等各项制度,教职工、学生在完全自愿的基础上在校就餐。学校坚持非营利性原则努力提升食堂的服务质量、饭菜口味,教师及家长的满意程度越来越高。
学校现存有各类图书资料共计31000余册,除了标准的图书阅览室供全体师生借阅外,还建有读书漂移站、阅读走廊,各班级均建有图书角。
结合学校安全、发展及使用的需要,学校还建设有标准的心理健康室、报告厅、机器人室、计算机室等专用教室。
为了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在建有运动场、乒乓球场、综合性阅读广场、多功能活动场地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结合弋江镇千年古镇的浓厚文化底蕴,利用区块绿化,建成(部分正在全力推进)“廉政园”“桃李园”“农耕园”“励志园”“青弋园”五个园区。
(二)部门设置
学校共设置了10部门,分别为校长室、副校长室、党支部、校办公室、教务处、总务处、工会、信息中心、团总支、少先队。其中校长室负责学校决策、管理、调控,全面负责学校人、财、物的管理工作和党务、工会等监管工作。副校长室分别负责学校的教育教学教科研工作、安全工作、财务财产及后勤基建工作。党支部负责党务工作。校办公室负责文件收发落实、接待来访、人事等工作。教务处负责教学管理、教研管理、学籍管理等工作。总务处负责学校财务、财产、资产、食堂、后勤扶贫、基建、维修等后勤工作。少先队负责学校德育教育和文明创建、团总支及少先队等工作。工会负责工会、关工委、妇联等工作。信息中心负责信息中心各项工作。
(三)师资配备
学校现有教职工65人,其中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8人,中级职称的教师28人,所有教师均持有规定的教师资格证书;持研究生学历的教师1人,本科学历教师33人,专科学历教师29人,学历合格率100%。
根据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督导评估指标的解释口径,市、县级骨干教师38人;道德与法治专业教师2人,语文专业教师21人,数学专业教师25人,英语专业教师5人,信息技术专业教师1人,体育与健康专业教师5人,音乐和美术专业教师各3人,艺体类教师与百名学生比值约为1.05。另有专职保安3人,食堂从业人员8人。
四、学校特色
2015年开始,为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办学水平,打造办学特色,学校开始启动了“书香校园”建设。书香校园的内涵是:让师生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积极的人生态度,厚实的文化底蕴,高雅的文化品味,逐步形成以人文发展为特色的校园文化。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深化全民阅读活动的重要部署,引导激励全校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切实增强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实现学生阅读量明显增长,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持续提升,为养成终身阅读习惯打好根基;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全面加强的目标,学校在已有基础之上,持续做好阅读特色的打造。
1. 创建以阅读为主题的校园文化。
学校建立图书阅览室,以“中国图书分类办法”管理上架,并采用信息化手段管理,学生在校期间全程开放,提升学生借阅的效率。学校建立读漂移站、阅读走廊、班级图书角,均专门配备流动图书,供学生随时阅读。学校建立阅读广场、阅读长廊、以阅读为主题的“口袋公园”,营造全员阅读的良好氛围。
2.创新阅读活动引领阅读习惯。
根据课后服务、“双减”政策的推进,借助乡村学校少年宫平台,不断创新阅读活动。继续开设阅读指导课程,学校统一制作阅读笔记供学生使用,每学期开展阅读笔记的评选和表彰,引导学生养成深入阅读的习惯;充分利用弋江深厚的古镇文化,读弋江的诗、讲弋江的故事,把弋江的元素通过阅读、诵读、宣讲等方式展现出来,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热爱家乡、认同家乡的素养;与弋江镇青弋江书院合作,利用书院的氛围和资源,开展读书会、阅读成果展示等活动,引入校外资源服务学生阅读;搭建阅读展示平台,除日常借助比赛竞赛活动外,学校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开展读书分享活动,让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悟录制下来,学校通过微信公众号分期推送,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感受、体验阅读的收获与快乐。
3.成效初现。
自我校阅读特色项目实施以来,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活动开展丰富多彩,并已取得初步成效。2016年4月,我校荣获芜湖市“校园最美书屋”评选一等奖;2017年5月,13名同学在全国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中取得佳绩; 2018年3月,书香校园文化创建被县教育局确定为首批校园文化创建项目。2019年5月,在南陵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暨乡村学校少年宫才艺展演活动中,我校的经典诵读节目荣获一等奖。2019年12月,我校少年宫经典诵读社团荣获芜湖市中小学“优秀社团”荣誉称号,现场表演的节目《国学传经典少年报国志》荣获市二等奖。目前学校正在争创南陵县首届“书香校园”。成绩的取得,将更加激励全体师生继续前行!
4. 多元发展。
发展学校特色能够凝聚人心、激发干劲!“一校一品”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我们追求着“一校多品”、多元发展。为此,在持续做好阅读工作的基础上,学校也在谋划、尝试更多的具有本土文化特征、符合学校实际的项目,以不断丰富学校课后服务、乡村少年宫社团的内容,助力学生的全面成长。现下,学校机器人社团成果显著,创建科技校园已具备一定的基础;弋江镇打造“紫云英小镇”,开展“紫云英人才周”活动影响广泛,创建劳动教育示范学校具有一定的外部条件;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弋江古镇人吉地灵,老手工者、老艺人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学校已引入武术、腰鼓两个项目进入了校园,以集团化办学的方式引入了糖画,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定能助力学校的发展。
五、联络信息
主要负责人:童小春
联系电话:0553-2393801
单位地址:南陵县弋江镇南弋新区中心小学路1号
办公时间:工作日上午8:00-12:00
下午:14:3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