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陵县教育系统加强控辍保学工作实施方案
各中小学:
为切实完成市教育局部署的各项任务,做好我县教育系统控辍保学工作,真正把“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落到实处,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安徽省教育厅转发国务院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做好疑似失学儿童情况核查和劝返复学工作的通知》(皖教秘〔2019〕17号)要求,进一步加强我县义务教育阶段适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服务工作,督促教育资助落实情况,结合实际,制定我县教育系统加强控辍保学暨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通过依法治辍、以情劝学、以资助学等手段,以改进教育方法和改善师生关系为措施,以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为指针,以实现“巩固提高,一个不少”为理想目标,持之以恒地抓好控辍保学工作,确保我县义务教育稳健持续发展。
二、加强领导,成立组织
为充分认识到控辍保学对于教育扶贫工作的重要意义, 落实工作责任,明确工作任务,在县教育扶贫领导组的统一领导下,成立县教育系统控辍保学领导小组。
组 长:张艳平
副组长:张运新 赵勇刚 姚海春 张言明 侯家文
成 员:阮西河 邵建云 潘金辉 夏一龙
靳 荣 董金旗 李 培 张晓凯 黄从礼
各直管学校、中心学校校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教育股,办公室主任由张言明同志兼任,负责处理日常工作事务。
三、具体措施与办法
1.完善管理机制,落实控辍保学责任。
全面落实教育系统控辍保学责任制,即:教育局与学校、学校与班主任、班主任与家长、家长与学生为主线,层层落实控辍保学责任制,达到校长包校、班主任包班的总体要求,做到领导到位、人员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时间到位。各直管学校、中心学校要认真落实辍学学生劝返、登记和报告制度,及时与当地村(社区)委会联系,通过家访等方式积极劝返其入校就读,劝返无效的,应书面报告县教育局和当地镇人民政府。抓好学生的出勤情况,学校实行学生到校日报制度。任课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不得歧视、驱赶“学困生”, 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做好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转化工作。
2.严格学籍日常管理。
学籍管理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学籍数据和信息的准确性关系到教育扶贫有关决策。各相关学校要进一步做好学生学籍信息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仔细核实每一个离校学生的去向,建立常态工作机制,建立问题台账,不漏一人。对于问题学籍学生, 要核实学生情况后及时进行相应处理。确认已在外地上学 的,要督促学生家长或监护人尽快办理转学手续。确认不在校但无法取得联系的学生,由各直管学校和中心学校汇总后按程序报告县教育局和当地镇人民政府。各学校要在学籍系统中充完善“无身份证号学生信息”,及时做好信息变更和补充完善工作,确保学籍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3.切实做好适龄残疾少儿接受义务教育工作。
县教育局将主动与县残联联系,协调各镇人民政府,通过当地村(社区)委会和相关学校摸清未入学适龄残疾少儿数量、家庭住址等信息,组织开展未入学适龄残疾少儿核查工作,并将本地未入学适龄残疾少儿数据表与“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进行认真比对。经比对确实未入学的适龄残疾少儿,各责任学校要及时向当地镇人民政府报告,根据其残疾程度和未入学原因确定教育形式,做好“一人一案”, 依靠特殊教育学校、随班就读等多种形式,安排适龄残疾少儿接受义务教育;对不能到校就读的重度残疾少儿应为其提供送教上门等服务,并通过各种方式为其建立学籍,纳入学籍管理。
对于送教上门服务的适龄儿童制定工作方案和要求,具体实施如下:
(1)建立“一人一档”。具体档案资料清单见附件1。
(2)制定“一人一案”。根据送教上门服务对象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制定切实可行的个别化教育教学方案,努力提高教育效果。
(3)送教计划和课时要求。每学期初要根据方案制定送教计划,每周送教不少于1次,每次至少2学时。
(4)做好送教记录工作,认真填写送教记录表见附件2。
4.加强宣传,注重实效,巩固教育扶贫成果。
各学校在开展控辍保学工作中,要加大对教育扶贫的宣传力度,广泛宣传教育扶贫各项惠民政策措施,努力提高教育扶贫知晓率和参与率。县教育局将会同有关部门,通过适时对各帮扶对象进行回访等方式,加大对各责任学校落实帮扶工作的监督管理力度,确保完成年度教育扶贫任务,提升教育扶贫水平。
四、相关要求
各中小学务必高度重视,把加强控辍保学和完善送教上门服务工作作为当前的重点工作,要特别加强建档立卡家庭子女的就学帮扶工作,一把手校长要亲自抓,确定具体帮扶人员,细化分工,明确责任。各中心学校要做好统筹协调和监管工作,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县教育局将控辍保学和送教上门列入对学校考核的重要内容,不定期开展的专项督查。
2024年3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