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陵县特殊教育学校三年发展规划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贯彻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国家十四五教育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促进特殊教育普惠发展,构建和完善现代学校制度,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校主动、和谐发展,办好让人民满意的特殊教育,明晰学校发展理念和培养目标,科学规划发展项目,实施依法办学、科学办学、特色办学,描绘学校可持续发展蓝图,促使学校在未来五年的发展中有更大的发展和提升,实现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愿景。特制定《南陵县特殊教育学校2025-2027三年发展规划》。
第一部分 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学生培养成为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明的行为习惯和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的社会公民;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现代教育方法和手段,构建现代化、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以师生发展为本,为学生成长服务;依法治教,特色兴校,以校有特色、师有特点、生有特长的思路,创建优质学校。
第二部分 发展目标
一、总目标
紧紧围绕办人民满意的特殊教育这一目标,积极实践“致力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办学理念,遵从“让每个生命都绽放精彩”的校训,构建教师正德厚生,学生自强向上,师生教学相长,校园文化气息浓郁,和谐共融的学校教育生态环境。实施环境育人、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行为育人,实现全面育人。强化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把学生培养成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明的行为习惯和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的社会公民。
二、年度目标
2025.01—2025.12:全面启动阶段。制定规划,设定的学校发展愿景、使命、目标和各项任务全面启动,学校发展战略思路和布局基本确立,各种重要的办学指标进入稳步提升阶段,积极争取社会对学校的广泛关注和积极评价。
2026.01—2026.12:优质发展阶段。本规划所设定的学校发展愿景、使命、目标和各项任务顺利推进。办学层次、课程特色、教师发展、学生培养、社会声誉等各方面持续提升。
2027.01—2027.12:创新发展阶段。本规划所设定的学校发展愿景、使命、目标和各项任务顺利推进,学校持续发展,课程建设、教师发展、学生培养等重点方面有创新做法,逐步形成品牌。
第三部分 具体目标与举措
一、党建工作
(一)重点任务
以党建引领学校工作,保障学校党组织的引领地位,让学校党组织成为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
(二)主要措施
1.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突出党支部的政治功能。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突出党支部的政治功能、强化政治引领,担负好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支部组织力。
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创建和谐文明校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教育,提升师生核心素养。以创建文明校园为重点,建立和完善“四有”好教师培育机制。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工会、少先队等群团组织作用,引领带动全校师生,形成良好教风、学风、校风。拓宽党建联建平台,开展好学校党建活动,凝聚多方资源,推动家校社合力育人。
3.严格落实“三个”责任制。推进党建工作责任制。严格按照党章和党建工作条例,履行党组织职责。严格落实民主集中制,完善民主生活会等制度。做好党务公开,加强作风建设,密切联系群众。坚持落实“三重一大”“三会一课”制度,规范主题党日、党小组活动、支部党员大会、党员发展、党费收缴使用等日常管理。完善学校意识形态机制,抓好全校的意识形态工作。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党内监督工作责任制。明确党员干部和教师严守的纪律底线,明确责任追究主体和清单。面向全体师生开展廉洁教育,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
4.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师生头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指导推动教育工作。要提高党员和教职工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识和水平,把师生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完善教师政治学习制度,定期开展党员党课活动,规范教师学习内容和流程,加大先进事迹的学习宣传力度。创新工作内容、教育载体和互动机制,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生动活泼、富有成效。
5.主导德育工作,抓好组织建设。深化学校主体性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坚持党建带队建,关心支持少先队建设,搭建主题教育活动平台,以正能量团结凝聚特殊儿童,增强身份意识,激发荣誉感、责任感。
二、学生工作
(一)重点任务
培养成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明的行为习惯和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的社会公民。
(二)主要措施
1.优化学校顶层设计。 坚持“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学校德育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强德育工作“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班级、年级、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机制,形成良好班风、学风、校风。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文明的行为习惯的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2.深入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以传统文化教育为为主线,以课堂教育为主阵地、以特色文化活动为抓手,实施德育课程一体化教育方案,培养学生爱国意识、民族认同意识、公民意识、守法意识,学做人,会相处,勇于担当。深入开展学生养成教育,建立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养成及培育机制,以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加强学生常规管理,规范学生行为,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掌握教学方法,教育与康复相结合。加强课堂教学改革,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深入研究并积极实践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缺陷补偿和潜能开发相结合,促进学生“能说、会做”。以评价机制保障学生成长,为发现和唤醒每位学生的成长内驱力,学校进一步提升“让每个生命都绽放精彩”的动态性、差异化的学生评价机制的实施质量。
4.开好体育与健康教育课。帮助学生建立牢固的健康意识,按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上好体育课,扎实开展体育活动,开展体育节活动,培养体育兴趣,让学生初步掌握体育运动技能和体育锻炼方法,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提高身体素质;做好视力保护工作,上好眼保健操;做好学生卫生健康工作,开展常见病、传染病、营养与健康等班会活动,提高知识知晓率,掌握防控方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学生年龄阶段上好相应的心理健康活动课,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自我调节能力等。
5.抓好艺术课教学,培养初级审美情趣。一般性课程与选择性课程相结合,在设置绘画与手工课程和唱游与律动课程的基础上,开发校内特色艺术课程。以儿童节、元旦节等节日为载体,开展校内文艺表演活动,培养学生逐步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提高学生艺术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艺术的兴趣。
6.强化学生技能与实践能力。利用生活适应课程,结合劳动教育基地,带领学生进行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参加劳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学会做家务,初步养成劳动习惯和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7.加强德育队伍建设。重点培养一支有理念、有爱心、有创新、有担当的“四有”德育工作队伍;强化班主任团队建设,为班主任创设更多学习培训的机会,全面提升班主任的德育意识和育德能力,形成一支优秀班主任团队;加大班主任绩效奖励力度,鼓励部分优秀班主任连任。
8.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人文精神培养为核心,以服务全校师生为宗旨,以素质拓展为目的,立足实际,突出特色,通过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拓展校园文化活动的领域,规范校园文化活动的模式,努力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与教育理念、办学规模、管理体制、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相适应的校园文化体系。
9.建设“生命成长共同体”。建设以学校为龙头、家庭为基础、社会为平台的家长学校,深化家校社合力育人机制;推进“家长开放日”活动,增强学校家访制度的有效性,多途径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促进家长成为新时期智慧型家长。
四、教师与教育科研
(一)重点任务
构建行之有效的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机制,让教师成为教中有能力、育中有智慧的研究型教师。
(二)主要措施
1.加强师德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形成专业化、学习型、发展性团队。不断完善师德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建设,通过评先评优和表彰宣传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师德建设氛围。签订师德承诺书,完善师德考核机制,将师德教育列为教师培养、培训的重要环节,把师德表现作为绩效考核、年度考核、职称评定、职务聘任、教师资格注册等的重要依据。
2.打造教师团队。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文件精神,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对照“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标准,加强师德师能建设,增强依法执教能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仁爱尽责的完美教师团队。完善教师发展性评价制度,形成多元评价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参与学校改革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关心教师生活状况和身心健康,丰富教师精神文化生活。
3.提升教师研究素养。狠抓各项教研制度的落实,形成校长直接负责-教务处具体管理--教研组负责落实”的层级管理模式,提升教科水平。注重新教师培养,将新任教师与入岗早的教师一一结对,从钻研备课、实践上课、课后反思等方面进行帮扶。开展“六个一”活动,
4.开展“六个一”活动。要求所有教师每学期读一本教育专著,参加一次教学研究,写一篇教育论文,上一节优质课,每学期写一篇研究随笔和一篇教学案例,并在学校共享,提高我校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五、学校管理与文化建设
(一)重点任务
提升现代学校管理品质,创建文明和谐的平安校园。
(二)主要措施
1.实施依法治校,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坚持依法治校、科学管理、民主管理、文化管理,科学设置学校管理机构,优化学校管理机制。结合学校实际,进一步厘清各处室职责,明晰工作流程,完善互相沟通、互相支持的管理体制。修改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努力使学校的各项制度更加趋于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和人文化,为我校的依法治校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校各项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制可依。
2.构建服务管理体系,加强服务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办公室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学校党组织履行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清单,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第一标准,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师德师风专项治理行动。
教导处以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差异发展、均衡发展为目标,以诚信好学、自强向上的学风和正德厚生、全面育人的教风为落脚点,以构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为重点,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总务处始终坚持围绕一个中心,两个服务和“四讲”,开展工作。即工作要围绕教学为中心,服务教育教学、服务师生。在日常工作中要讲大局、讲团结、讲奉献、讲实干。加强常规管理,提高优质服务意识;加强财务管理,提高办学效能;增强节能节源意识,提高物品能源使用效能;加强校园管理,呈现环境育人优势;加强设施检查,确保学校师生安全。
3.构建平安校园管理体系,建设“平安学校”,营造和谐稳定的育人环境。继续深入推进“平安校园”建设。严格贯彻“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切实抓好疫情防控、校园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等方面的管理。继续完善校园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继续实施领导干部值班制度、落实干部24小时带班制、安全隐患排查巡查制以及责任追究制、层层签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责任书和学校安全保卫工作责任书,构建全方位、多层面校园安全防护体系。
5.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因地制宜地设计和规划校园环境建设,给师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加强绿化养护,保证成活率,对校园进行整体规划布局,宜花则花,宜草则草,开展好“植树节”活动,使校园“三季有花,四季常青”,让校园春意盎然。文化墙面内容要重视教育主题的时效性,力求建筑布局、造型颜色搭配得当、和谐美观;及时展示学校办学理念、先进事迹、重大活动掠影、校务公开等,在加大宣传的同时,起到美化校园的目的。从教室环境文化、学生精神文化、学习文化、管理文化四方面实施班级建设,让班级空间增加文化价值影响和熏陶学生。
第四部分 实施规划的保障
一、思想保障
学校将深入学习贯彻二十大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把握“十四五”发展主题和主线,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规划内容,对教职工进行充分的动员与宣传,使教职工们理解规划实施对于学校发展的战略意义,创造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和环境。
二、组织保障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领导班子成员、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发展规划管理领导小组,对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进行决策和修订,对发展规划实施进行全程管理;成立由学校领导班子成员、部门负责人为主体的发展规划实施执行小组,分解工作任务,制定学期工作计划,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三、机制保障
结合规划实施,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和激励机制。学校党委、工会和各组处室年度工作计划应紧紧围绕规划目标和规划任务,确保规划层级落实、逐年推进。
四、经费保障
学校调整经费使用结构和比例,争取更多经费投入,使规划中“课程改革、教师培训、德育活动、教育科研、校园文化和信息化建设”等项目在经费上得到保障,确保经费使用规范、安全、高效。进一步完善软硬件设施建设,深化节约型校园建设,加强校产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益,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五、安全保障
深化平安校园建设,加强校园安全硬件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安全制度和管理规定,完善各类应急事件处理预案,强化安全教育与演练,积极消除各类安全隐患,为学校发展和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安全保障。
2024年3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