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山镇中心初中学校课程设置方案

发布时间:2024-04-26 14:42信息来源: 南陵县教育局阅读次数:编辑:何彬 字体:【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优化育人方式和深化课程改革,完善“悦成长”课程体系,全面提升我校义务教育办学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校情分析

学校2022年九月搬迁入新校址,教学环境和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学校班级数由搬迁前的9个班,已增至目前的14个班(预计明年将继续增加2-3个班),学生数也激增至目前的630人(预计明年将继续增加100人以上)。

学校划定的招生范围处于城乡结合部,并承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生源素质参差不齐。随着学校规模的逐步扩大,确保开齐开足国家课程、规范开设地方课程,与学科教师数不足的矛盾突出。

二、课程依据

本课程方案依据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和《安徽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皖教基〔20235 号)、《芜湖市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芜教基〔202344 号)等文件精神进行设置。

(一)学制课时:我省义务教育课程实行九年一贯设置,按“六三”学制安排。每学年共39周。七、八年级新授课时间35周,复习考试时间2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九年级新授课时间33周,第一学期复习考试时间1周,第二学期毕业复习考试时间3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学校机动时间可用于集中安排劳动、科技文体活动等。七至九年级每周 34 课时,九年新授课总课时数为9522。初中每课时按45分钟计算。学校可以根据实际和教学改革需要,在保证周总时长、学科课时比例不变的情况下,对学段当中学科课时的年级分布、每节课的具体时长作适当调整。

(二)课程类别:义务教育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类。以国家课程为主体,奠定共同基础;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拓展补充,兼顾差异。

三、课程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构建德智体美劳五位一体的高质量义务教育课程实施体系,强化课程组织实施,完善课程实施保障措施,突出全纳性、全面性和基础性,发展素质教育,使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课程设置

(一)国家课程开设: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历史、物理、化学、生物学、地理、信息科技、体育与健康、美术、音乐、劳动、综合实践活动等。

(二)地方与学校课程开设:书法、心理健康教育、班团队活动等。

(三)课间活动安排:我校在正常开展两操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大课间活动实施方案,将大课间活动列入了课表和作息时间表,活动内容包括七年级跳绳,八、九年级跑操,并在全校遴选部分学生进行啦啦操定期集训等。

具体科目安排见附件1

五、课程评价

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求,完善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有机结合的评价制度,积极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更新教育评价观念,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创新评价方式方法,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关注学生成长和发展过程。充分利用大数据测评等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探索学生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的全新方式。规范考试评价行为,科学实施日常教学评价,加强综合素质评价,合理运用考试结果,严格招生考试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六、实施管理

教务处负责学校教学运行、教学管理、教学研究、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在校长和分管教学副校长的领导下开展相应的工作。

(一)严格落实国家课程: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要求,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特别是信息科技、体育与健康、艺术、劳动、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不随意增减、占用课时。

(二)加强学校课程规划:依据课程标准和本办法,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教育资源,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环境条件,制定学校课程实施方案,有效实施国家课程,规范开设地方课程,合理开发校本课程。

(三)建立学段衔接教育机制:重视小初学段衔接教育,坚持零起点教学,依据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需要,合理设计课程。七年级上学期设置入学适应期,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内容梯度,改进教法,指导学法,切实解决小初衔接中遇到的学科多、内容多、难度大、要求高等问题。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校自2022年九月搬迁入新校址后,学生数激增,为确保开齐开足国家课程,规范开设地方课程,我校正通过多种渠道积极解决学科教师不足的问题:一方面申请招聘教师;一方面通过协调、统筹调配编制富余学校的教师来我校任教;并组织了五名教师参加“南陵县2023年音体美学科转岗教师集中培训班”,解决了音体美学科教师不足的问题;加强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培训,满足综合课程实施和跨学科主题教学的需要。

(二)强化教科研培训:加强教科研队伍建设,强化教科研专业支撑,把握教改动向,加强对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和业务指导,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科研工作的针对性,以教科研促进课程方案实施。积极落实省、市、县、校四级培训,充分发挥国家、省、市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作用,结合实施国培、省培计划,扎实高效地完成全员培训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各级各类课程、教材、教学、考试评价培训,并围绕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定期开展校本研修。

(三)完善资源保障机制:学校按课程实施的进度要求,做好年度经费预算,优化资金投向,按照标准建设功能教室和实践场所,配齐配足教育教学装备,提高现代化、信息化水平,为课程实施提供保障。

(四)做好宣传引导:加强对国家课程标准及省、市实施办法的宣传解读工作,充分认识新课程方案的重大意义,深刻理解新课程方案的具体内容。把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与落实双减工作结合起来,突出宣传课程育人的创新做法与成效,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的沟通,争取各方支持,形成全社会育人合力。

(五)强化实施监测:围绕学校课程实施、课程教学管理、课程资源建设、课程教学质量等方面开展监测与评估,做好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的落实和课程实施过程的监测,做好监测数据的分析反馈与指导应用,确保课程开齐开足开好。

                          

                              2024326


政策咨询 我要问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点击“我要问”在线咨询,也可以拨打标题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或者拨打市长热线:0553-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