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陵县特殊教育学校劳动教育开展情况
一、劳动课程
以培养学生爱劳动、尊重劳动成果为总目标,以综合实践体验为载体,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的目的。结合每周劳动技能课与生活适应课,利用寒暑假期、劳动节、国庆节和传统节日等时间节点,让学生走入校园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或在自己家中,广泛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生活、生产劳动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并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从中体验劳动带来的乐趣,以劳动促进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提升、道德品质的成长以及劳动习惯的养成。通过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和简单的生活劳动实践,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逐步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习惯以及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1、常规劳动技能课程及生活适应课程:课堂上教师的首要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导”,在于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形成一种乐于劳动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
2、校园劳动教育实践:在教学中借助生活适应教材,培养学生的日常生活常识及劳动技能,用课本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劳动技能。同时结合学校的劳动实际,教给学生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学生认真完成自己实践活动的同时还能帮助其他同学,形成了一个健康向上、团结互助的集体氛围。
3、传统节日劳动教育实践:结合各类节日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将中国传统节日和劳动教育有效地结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挖掘不同传统节日中的劳动素材,使学生深入了解与我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劳动实践。
4、其他课程与劳动教育实践相融合:在各学科中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学校在各门学科中,渗透热爱劳动的观念,培养学生劳动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善于探究、乐于体验的劳动素养。教师通过学科整合寻找学科与劳动教育的契合点,开展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
二、条件保障
建立劳动实践基地,定期带领学生开展劳动实践活动,除此之外,每班每周安排1节劳动技能课和3节生活适应课,教师以课本为依据,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内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提高思想认识的同时学会并掌握劳动技能。
2024年9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