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进课堂,师生共成长——家发中学美育浸润活动总结

发布时间:2024-12-11 14:13信息来源: 南陵县教育局阅读次数:编辑:何彬 字体:【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要提高认识,发挥美育在教学中的作用,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不同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课堂教学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发挥美育在教学中的作用”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梅诗娴--生物学与自然之美

自然美指的是生物的形态往往是由线条、形体、色彩、声音、运动等美学因素,按照一定的美学法则构成,并形成一种自然的整体美,如同种生物的形态结构都基本相同,体现了整体一律的美学法则,因此生物学教学要以具体的、鲜明的和感知的形象来反映大自然和生物体的真和善,使师生在直觉中把握和体会形象的意蕴之美,使审美趣味与审美对象和谐统一。

本节课课题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我选取课本中与社会联系部分,该部分讲述我国是最早养殖和培育金鱼的国家,正是由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以及人工选择,才会出现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金鱼,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从贴近生活的实例中学习背后蕴含的生物学知识,而从生物学知识中也浸润自然之美。

 黄门闩--中国流行音乐的美

 

中国流行音乐具有独特的美学特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审美内容人性化:流行音乐以其极具魅力的特点,给传统音乐、音乐审美理念以及音乐创作理念等方面带来巨大的冲击。其不仅使我国音乐的格局发生的重大变化,也对我国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种文化能够得到有效流传,必定有其存在的价值,因此,对中国流行乐的美学特质以及审美意义进行研究,具备非常重要的意义。

• 审美包装时尚化:在流行乐的引导下,人们的生活品质、审美能力以及对美的需求得到提升,也更加注重对美的追求,这便是时尚的来源。流行乐作为人们时尚的引导者,随着人们审美标准的提升,也得到有效提升,而流行乐创作人涌现出一个又一个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也让流行乐逐渐渗透到人们的各个环节,而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演唱者逐渐为人所知,这便是明星的来源。

• 古典词韵之美:一首好的中国风歌词,不应只是古典故事与古诗词辞藻的堆砌,歌词通篇应具有主题思想统一性,摒弃部分古诗词赋的晦涩,用适合演唱、吟唱的句式,来体现中国风歌词的词韵之美。有的半文半白,有的半歌半诉,有的以景述情,有的以事抒怀。

 

杨扬----领悟社会之美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是一个具有综合性质的学科,具有多种领域的知识。在思政课授课的过程中进行美育渗透,可以让学生实现知与行的转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基于此,我充分挖掘政治教材中的美育资源,联系社会时事热点,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开展了以下美育浸润活动。

01教学议题与社会生活相结合领悟

社会之美

在讲述必修三《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这一框题的内容时,我通过挖掘本土资源,从学生熟悉的正定夜市作为切入点,通过正定夜市的爆火设立议题和情境,层层递进、逐步深入,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正定爆火的背后,靠的是精准定位的文旅品牌、体贴入微的温暖服务,最重要的是党对石家庄经济发展的政策引领这个最大的底气。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直观、形象。用社会之美引导学生,体悟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重要原因。

02教学情境与传统文化相结合领悟

文化之美

在学习必修四哲学的内容时,我通过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将哲学理论融入到一个个经典的传统故事中去。在讲述哲学的产生时,我给学生播放央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通过《典籍里的中国》这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节目,深入浅出的为学生讲述了王阳明格物致知的故事,并进一步讲解王阳明的生平,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哲学智慧的产生与发展。

 

美育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探索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入挖掘美育资源、创新教学方法、设计思政实践活动以及强化美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我们可以有效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美育的引入使得政治课堂不再局限于深奥的理论知识的传授,而是变得更加生动形象。

张艳--数学与建筑之美

在本次高中数学课堂上的美育浸润活动中,我们以基础立体几何图形为主题,探索了数学与建筑之美的融合。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们不仅能够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够通过这一过程提升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创造力。

我们从理论入手,介绍了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包括立方体、圆柱、圆锥、球体等基本形状的性质和计算公式。接着,我们展示了这些几何形状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特别是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通过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作品,如古希腊的金字塔、中国的天津之眼以及上海世博会博物馆等,学生们了解到了几何形状如何被巧妙地运用在建筑结构中,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建筑的功能性和美观性。

总结来说,这次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们开始意识到,数学不仅仅是抽象的符号和公式,而是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建筑艺术中。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学习体验,也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养。未来,我们可以继续深化这样的活动,引入更多元的艺术形式,让数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更加丰富多彩。

於梦琴--文学经典之美

 

 

 

于语文之堂,以美育人之思,化腐朽为神奇,乃教育之大道也。课堂之上,教师似匠人,精心雕琢,将美育之精髓融入每一字句、每一篇章之中。吾欲以散文之笔触,润色此道,使其熠熠生辉。

首者,当深掘教材之宝藏,觅其美育之元素。语文之书,犹如一座富矿,其中文学作品璀璨如星,经典篇章熠熠生辉,优美文字跃然纸上。

语文之美的最本质的体现是对于人的塑造,在诗歌中表现为人对自然的体察,对情感的抒发在散文中则是人的情思和意志,而在戏剧表演中则是人物形象的丰满与曲折,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语文学科中人物形象之美达到美育的目的我。在语文课堂上要求学生表演《雷雨》戏剧,体会戏剧人物之美,从而感受到人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的选择有何意义?和他们的行为到底象征了什么样的社会本质,从而明白一个道理,美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

朱应贵--体育与健康之美

体育课堂的首要任务是通过体育锻炼,增强学生的体质,和用于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健康水平。通过课堂上的各种运动训练,学生可以锻炼肌肉、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协调性和灵敏度。长期坚持体育锻炼,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体魄,为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体育锻炼往往需要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这对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毅力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在体育课堂上,学生需要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坚持,克服自身的惰性和畏惧心理,完成各种训练任务。这种经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体育课堂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运动可以帮助学生释放压力、缓解焦虑情绪,提升心情和幸福感。同时,体育锻炼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感,有助于形成积极、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体育课堂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运动可以帮助学生释放压力、缓解焦虑情绪,提升心情和幸福感。同时,体育锻炼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感,有助于形成积极、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王艳--英语学习与音乐之美

 

为了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增强英语学科的吸引力,并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感受到美的熏陶,在高中英语美育浸润活动中,我们通过学习美国唐人街。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美。通过让学生自主歌唱关于中国美的歌曲,以及趣味配音等活动。学生对于英语的兴趣有了大体的提升。

我截取了高中必修三英语第三单元的reading and thinking部分,这部分主要讲解了世界的不同多彩的文化,了解世界的文化统一。亮点:跨学科融合 本次活动将英语与艺术、音乐、绘画等学科进行有机融合,让学生在跨学科的学习中拓宽视野,提升综合素质。这个活动增强了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学生在活动中积极运用英语进行朗诵、配音、演唱和写作,有效提高了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本次活动让学生对于自然和世界美都有了系统的认识。

李俊峰--戏剧与演绎之美

在《雷雨(节选)》的学习中,让学生们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深入体验文学作品的魅力。

在活动筹备阶段,学生们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和积极性,认真研读剧本,仔细揣摩角色特点。

在排练过程中,同学们相互协作、互相学习,不仅提高了表演能力,更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他们努力把握人物的情感和性格,通过肢体语言和台词表达,将剧中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  

正式演出时,学生们用自己的理解和诠释,生动地展现了《雷雨》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激烈的矛盾冲突,让观众们仿佛置身于那个风雨交加的时代。

檀昕玥--进化与适应之美

 

生物适应环境是生物进化的结果,生物进化是生物适应环境的动力,生物的进化与适应不可分割。例如:位于南印度洋的科格伦岛经常狂风暴雨,岛上只有翅膀发达能飞翔和残翅不能飞翔的昆虫,它们向人们展示适应之美;某大肠杆菌能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其突变体均不能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将不同种类的突变体混合一段时间,接种在普通培养基上居然能形成菌落,这是变异之美;加拉帕戈斯群岛不同岛屿上的地雀,喙形多样,有探入型、碾压型、抓捕型与鹦鹉型,这是进化之美。

通过观察生物进化的视频引导学生认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形成"生物是进化来的""生物的进化与环境密切相关"的思想观点,认识到"爱护环境就是在保护自己",让学生认同人类应当尊重

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总结

一位青年教育改革家说过“承认不承认教育是艺术?如果承认,那么,教学就不能浇铸标准件那样非有一个模式不可二,教学方法必须千姿百态,百花齐放”。希望我们实习老师的到来可以让元氏四中的高一学生体会到更活跃、更创新、更充实,更富有“美”味的新式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