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陵县公安局2019年工作规划
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李建中副省长“践行总要求、担当护大局、改革再加力、实干开新篇”的总体思路,立足公安职责,结合本地实际,锐意进取,持续发力,推动南陵公安工作稳中有进、整体提升,奋力开创新时代南陵公安工作新局面。
一、以打开路、高压震慑,坚决维护社会治安平稳。一是强力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把线索摸排作为常态化工作贯穿于扫黑除恶始终,围绕13类重点领域和问题深挖线索,重点打击新领域、新业态的新型犯罪。健全完善内外两个专家组、办案责任制、接处警规范及移送、举报奖励等机制建设,推动县“扫黑办”建立行业主管部门排查发现报告问责机制。加大对恶势力集团的精确定性、固定证据和打击处理力度,加强与检、法之间的沟通会商,推动恶势力案件的公诉、判决进度。认真梳理“保护伞”的具体行为表现,争取在移送涉案“保护伞”线索和有关线索核查上取得突破。二是依法严厉打击严重暴力犯罪。坚持“命案必破”,坚决执行以“一长双责制”为核心的侦办命案工作机制和“命案侦防工作机制”,确保现行命案快侦快破、发一破一。。三是坚决打击多发性侵财犯罪。坚决整治“盗抢骗”等突出治安问题,组织开展打击电信诈骗专项行动,加强对电信诈骗等新型多发性侵财类犯罪的打击和防范,完善与金融、通信等部门联动的快速反应机制,开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活动,让宣传防范进社区、进校园、进家庭。四是坚决遏制“黄赌毒”丑恶乱象。聚焦涉黄涉赌违法犯罪的组织者、经营者、获利者,突出刑事打击。健全完善常态暗访、场所分级管理等机制,落实暗访季度全覆盖要求,强化场所日常监管,持续推进打击整治跨境网络赌博“断链”行动等专项行动,确保实现黄赌打击处理数稳中有升、警情数稳中有降的目标。以打击职业制贩毒和以贩养吸为重点,深化禁毒严打整治行动,健全“手段集成,情报共享,协调联动”多警种、跨区域合成化作战机制,强力推动毒品目标案件的侦破和管理工作,提升打击、防范和管控效能,坚决遏制毒品违法犯罪。
二、提前介入、防患未然,坚决守住公共安全阵地。一是加快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紧紧依靠党委、政府的领导,发挥综治部门的协调督办作用和公安机关的主导推动作用,确保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紧紧围绕提升预防打击犯罪、保障公共安全这一核心战斗力需要,进一步强化各种防控手段之间的统筹整合,构建高度协同、高效运转的警务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将六张防控网织大、织密,最大限度地提高整体作战效率和单元作战效率。积极争取县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切实保障防控体系工作需要,特别是努力保障信息化发展建设,把各种科技手段逐步整合到防控体系建设中,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技信息化的作用,向科技要警力、向科技要效率、向科技要战斗力。二是强化交通安全管理。紧盯重点车、重点人,坚持“周通报”“月清零”制度,推动落实联动、应急处置、安全保畅 “三个机制”,健全一会商、一巡查、一调度、一通报“四个一”指挥调度机制和“秒级响应”机制,着力提升应急处置工作效能。严格落实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挂牌整治制度,深化拓展“安全五小工程”建设,推动“四同时”制度。完善高速公路安全隐患排查综合治理常态化机制,开展公路隧道安全风险防控专项行动,推进“一路三方”协商合作机制和高速公路“亮尾、降速、防疲劳”专项整治。建立健全缓解交通拥堵责任制,摸清交通拥堵特征、产生的原因,逐一研究制定缓解交通拥堵的对策和方案。深入推进道路交通安全宣传“七进”工作,巩固传统媒体,拓展新媒体,加强“自媒体”建设,确保交通安全口口相传、深入人心。三是强化枪支危爆物品管理。建立治安、刑侦、网安、禁毒等警种定期会商制度,互通涉枪、涉爆案件线索。督促易制爆单位严格落实四项流向管理制度,实现易制爆危险化学品全要素、全过程、全环节封闭式管理,做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流向可控、责任可究。推进我县爆破作业单位爆破作业云服务系统建设,加强对委托爆破的采矿单位和外地来芜爆破作业的爆破单位安全监管力度,加大对违规销售、运输、燃放烟花爆竹行为的查处力度。四是强化大型活动安全管理。加强大型活动网上申报系统建设,建立重点旅游景区人流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完善应急预案和应急演练,严防拥挤踩踏、群死群伤事件。
三、以人民为中心、向改革要警力,不断深化公安改革。一是依托科技信息化,提升警务实战支撑水平。集成各业务警种的资源优势和科技公司的技术优势,努力研发推广更多实用、好用、管用的项目产品。持续推进内、外部信息资源整合共享,重点开展视频图像数据和互联网数据资源整合,持续优化数据中心结构和性能,全面提升信息资源服务能力。二是依托社区警务和“一村一警”,夯实公安基层基础。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推动社区民警和农村地区包村(驻村)民警切实沉入社区。明确城乡社区民警职责任务和工作清单,围绕辖区情况熟悉率、发案率、基础工作服务实战成效和群众见警率、满意率及安全感等指标,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导向鲜明的社区民警考核奖励机制。三是依托“放管服”改革,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整合各类数据资源共享,实现“一网通办”;创新优化服务流程,实现“只进一扇门”;优化办事系统、简化办事材料、精简办事环节,实现“最多跑一次”。进一步梳理公安机关审批事项,持续推进权责清单制度,针对户籍、出入境、车驾管等方面,推出更多便民利民惠民措施,积极推动公安行政管理服务向派出所、社区警务室等末端延伸,向互联网、自助、移动等终端延伸。要强化监管职责,加强对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的治安要素、管控对象和重点行业、重点部位的监管,探索对新兴领域、新兴业态的安全监管和服务管理措施,既保护新兴业态的发展活力,又有效管控潜在的安全风险。要优化服务质效,持续推进“实名实人身份认证”项目,深化刷脸、声纹、指纹“三合一”智能采集和远程认证应用,推动更多公安乃至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不见面审批”。
四、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着力提升公安机关战斗力。一是政治建警,展现理想信念新状态。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结合巡视整改要求,认真开展“三查三问”和“六清六提升”等活动,进一步强化规矩意识、严守纪律底线。健全党建工作机制,推进党建与队建合并考核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水平。完善“4+1”岗位争先活动典型的评选、宣传、培养机制,健全完善战时奖励、火线入党、上门授奖等制度。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加强涉警舆情处置案例库、人才库和专家库建设,宣传先进事迹,讲好警察故事。二是从严治警,展现纪律作风新状态。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三项纪律”以及整肃警纪从严追责“五条措施”等各项制度规定,推动“排、整、查、树”专项治理、“讲、严、立、强、提”纪律作风整顿、“查、纠、促”专项活动成果落地生根。压实“两个责任”,落实“一案双查”制度,层层传递压力,推动各级党委、纪检严管队伍。三是规范公正,展现执法活动新状态。深化刑事案件“三统一”和受立案制度改革,探索执法办案积分制,落实“四级评查”机制,完善法律顾问(专家)制度,完善公检法执法情况通报和疑难复杂案件检方提前介入、听取检方意见等机制,完善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制度、重点案件监督制度,对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不捕不诉等案件,加大反查力度,实现对案件办理全要素、闭环式监督管理。按照面向实战、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要求,加强执法培训,教育引导广大民警根据具体行为的性质、对抗程度、公共安全风险等因素,把握好执法的时、度、效,提升执法效果。推进案件管理中心(室)建设,探索建立“四合一”执法基地,确保落实“四个一律”规定常态化,坚决杜绝执法安全问题发生。四是管警惠警,展现精神面貌新状态。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对照巡视整改反映的问题,举一反三,认真整改到位。推动各级党委主体责任、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和分管领导直接责任落到实处。推动各项意识形态领域工作与公安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督促、同落实、同考核。进一步加强干部培养使用,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强化对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综合研判,加强年轻干部培养、锻炼和使用,注重干部人才梯队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常态化的考勤管理机制、规范化的考核评估机制、刚性化的制度约束机制、完备化的组织保障机制,推进队伍精细化管理,加大考评结果运用。进一步落实暖警爱警措施,持续推进“五有”保障向“五优”保障提档升级,落实好公安部关爱民警30条措施和市局、县局的配套措施,以及民警健康体检和休假制度,强化民警身心健康服务和心理危机干预。进一步繁荣警营文化生活,推动“一团一品”常态化开展,依托群团组织,把政治工作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