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非遗:纸上生花,以画说法
当涂剪纸是当涂县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渊源流长,人们日常生活、喜庆装饰中都离不开这项剪纸艺术。
本作品由当涂非遗剪纸传承人陶信海所作,经过精心剪裁,将法与民间剪纸巧妙融合。通过两个女娃手拿“守法是福”,向大家传递了守法理念,引导大家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共创遵纪守法的法治社会。
剪纸作为中国最为宝贵的纸类艺术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宣城通过将法治元素融入剪纸艺术,在中小学开设的非遗剪纸+法治课程收获了一系列展品。展品内容积极健康、兼顾主题性和专业性,以“传统之美”展示了“法治之光”。
“宣法扬德 护民兴城”这一主题昭示着和谐向上、蓬勃发展的社会环境,充分展现法治工作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品质。
阜阳剪纸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将法治文化与传统民间艺术、民俗文化深度融合,打造“阜阳法治文化”特色品牌,彰显阜阳地方特色。将非遗剪纸艺术融入法治元素,多角度呈现,让普法宣传“活”起来。将法治元素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之中,以传统为壤,植法治情怀,实现“文化”与“法律”的巧妙融合。
和县剪纸从汉代始,经过漫长岁月,流传至今,于2010年入选安徽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本作品为和县非遗“剪纸”传承人、和县禁毒形象大使江芸老师所作。作品以倡导交通安全为主要内容,实现文明交通,安全出行,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本作品为和县非遗“剪纸”传承人、和县禁毒形象大使江芸老师所作,以珍爱生命为主题,展现我们的禁毒意识像一把利剑一样斩断毒品带来的伤害。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共同创造美好、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
宗氏剪纸是以淮北独特的地方传统民俗活动为主要应用的民俗剪纸。“宗氏剪纸"流传于淮北民间已有百余年历史。
作品《瑞虎》表达法治既具有护佑百姓平安吉祥之寓意,又具有驱邪恶之灵气,还具有镇宅保平安之功效。更是诠释了宪法存在的现实特点——纲领性、权威性。
淮南市优秀普法志愿者寿县寿春中学教师王炳君制作《法治进乡村》剪纸,作品用花、鸟等元素承托“法治进乡村”五个字,寄托了对法治的美好向往。用农村喜闻乐见的传统非遗剪纸的形式,带领广大村民创作法治艺术作品。用接地气的方式,宣讲法律知识。其创作并拍摄的作品《美好生活 民法典相伴》2011年在《人民日报》第8版《“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图片选登》刊登。
淮南市优秀普法志愿者寿县寿春中学教师王炳君制作《江淮普法行 法治润民心》剪纸。作品由“江淮普法行 法治润民心”十个字,及国徽、喜鹊、人、牡丹花等元素组成。
埇桥剪纸是宿州地区民间传统艺术的一种,兴盛于宋朝。随着时代更迭,埇桥剪纸逐渐形成其独特的风格,既有北方的浑厚苍劲,也有南方的纤巧秀逸,二者相互融合造就埇桥剪纸特色文化的传承发展。2014年埇桥剪纸被列入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本组作品将古代赋税改革如一条鞭法、方田均税、摊丁入亩等内容与非遗剪纸相结合,用剪纸形式展现税法历史变迁,彰显独特法治文化魅力。
歙县鱼灯文化有600多年历史。溪头镇汪满田村鱼灯节是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动,被列入安徽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鱼灯呈鲤鱼状,内燃蜡烛,大小各有不同,分为鱼头、鱼身、鱼尾三节,可灵活转动。表演套路包括“鲤鱼戏水”“鱼跃龙门”“八卦迷魂阵”等。随着时代发展,鱼灯非遗作品也被赋予现代法治文化内涵。
本组作品构思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大小鱼灯的排列布局,象征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机统一整体,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芜湖铁画,原名“铁花”,为中国传统独具风格的工艺品之一,是芜湖市特有的工艺美术品。
本作品中有100个不同字体、字形、大小的“法”字,其中16个“法”字用铁画制作。刚柔并济,共同发力,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宪法树”以宪法为主干、其他法律法规为枝叶,根深干粗、枝繁叶茂。展现在以宪法作为根本法、最高法的统领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完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完善。
烙画古称烫画、火笔画、火针刺绣,用火烧热烙铁在木板、竹板、纸、皮等材质上熨出烙痕作画,是中国传统艺术珍品,给人以古朴典雅、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烙画起源于汉代,后逐渐形成以安徽、河南、河北等地为代表的几大产地。在淮南,烙画曾作为淮南市出口贸易的主要手工艺品远销国外。本组作品由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郑红伟创作。
作品《青少年与法》将非遗文化与地域特色法治文化相融合,结合青少年法治教育创作,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淮南市青少年丰富多彩的法治文化活动场景。
作品《豆娃与<淮南子>》展示“豆娃说法”全国法治文化品牌,以“豆娃”普法小使者为主要形象,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作各类形式多样的法治文化作品,让群众“乐意看”“有法味”“好消化”。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阳农民画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在青阳县及周边地区传统砖雕、石雕、木雕、剪纸、墙饰画等民间艺术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绘画艺术。截至目前新农书画社共创造并展出了法治文化作品近300件。
本作品以民法典为主题,鲜明地阐述了民法典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于2021年1月1日开始实施。作品中间是国徽,左右是代表和平的白鸽,下方是身穿各式各样民族服饰、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的人民群众。展现了民法典着眼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及全国各族人民对民法典出台的欢呼与支持。
利辛王人农民诗画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翻身做主人的农民一边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农业大生产中去,一边拿起画笔描绘自己的新生活。1958年为歌颂“三面红旗”,王人乡党委发动农民献诗、献画,提出“有墙有诗,有诗有画,诗画合一”的口号,从集镇到农村,掀起群众性的诗歌、壁画活动。
本作品借助王人农民诗画“有诗有画、诗画合一”的艺术形式,以自然、接地气的形式实现扫黑除恶宣传与地域文化的创新融合,展现公安机关扫黑除恶的坚定决心和信心,营造浓厚的扫黑除恶宣传氛围。
嘉兴秀洲农民画,是我国十大农民画之一,以画说事、以画传情、以画普法。嘉兴市秀洲区把农民画这一特有的乡土表现形式与法治元素有机结合,以夸张的造型、鲜艳的色彩、饱满的构图,将晦涩的法律条文创作成为一幅幅生动的法治农民画作品。每一幅作品均取材于生活,还原于生活,生动地展示了基层人民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实践。至今,秀洲区已成功举办六届法治农民画大赛,累计创作农民画法治主题作品千余幅。
叶雕取材于秋季成熟的自然落叶,配合现代工艺处理,经手工在风韵独具的片片落叶上,精雕细琢,一笔一刀,惟妙惟肖。
作品《礼让天下》是由安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安庆民协会员,桐城民协会员、桐城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方瑞制作而成,内容选自清代张英《观家书一封只缘墙事聊有所寄》,“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短短四句诗展现了桐城文人谦逊豁达的态度和品质。将历史文化底蕴用叶雕工艺来表现,达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