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抓好小麦抗寒防冻?

发布时间:2021-11-23 16:38信息来源: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官网阅读次数: 字体:【  

2021年11月23日,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官网发布《2021年安徽省小麦抗寒防冻应变技术指南》,全文如下:

 

2021年安徽省小麦抗寒防冻应变技术指南

 

安徽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

 

2021年全国小麦主产区雨水过大,小麦播期普遍推迟,加之土壤墒情不适,晚播小麦由于冬前积温不足,营养生长期缩短,植株养分积累少,群体质量差,苗情偏弱,难以形成冬前壮苗,小麦抗低温冻害能力下降。加上今年又是“双拉尼娜年”,据气象部门预测,未来一段时间还会出现多次降温天气,将对小麦安全越冬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冬小麦防冻害,迫在眉睫,预防不好,将严重影响产质量。为做好低温雨雪冰冻等灾害性天气应对工作,实现小麦达到冬前壮苗标准,提出2021年安徽省小麦抗寒防冻应变技术指南。

一、小麦冬前壮苗主要标准


1 小麦冬前壮苗标准(单株)

叶龄

苗高

(cm)

总分蘖数(个)

大分蘖数(个)

单株干重(g)

次生根数目(个)

次生根体积(cm3)

次生根干重(g)

6叶1心~7叶

20~25

4~5

2~3

1~2

8~10

10~12

0.4~0.6


二、小麦冻害主要表现

主要表现为叶色暗绿,像用开水烫过一样,后逐渐枯黄。受冻麦苗,一般先从生长锥表现症状。受冻生长锥初期表现为不透明状,后细胞解体萎缩变形。麦株主茎及大分蘖的幼穗受冻后,仍能正常抽穗和结实,但穗粒数明显减少。冻害较重时主茎、大分蘖幼穗及心叶冻死,其余部分仍能生长。冻害严重的麦田小麦叶片、叶尖呈水烫一样地硬脆,后青枯或青枯成蓝绿色,茎秆、幼穗皱缩死亡。

三、小麦抗寒防冻应变主要技术

(一)增施肥料,以肥补晚。对于晚播小麦,冬前可对底肥不足、叶片变黄的晚播弱苗,结合浇水或降雨增施尿素75 kg/hm2,促弱转壮,保苗安全越冬。除氮肥外,基肥中没施磷钾肥的麦田,还应在冬前追施磷钾肥。

(二)镇压保墒,控旺促壮。越冬前适时镇压,尤其对秸

秆还田和出现裂缝的麦田,可踏实土壤,弥合缝隙,减轻土壤散墒,控旺促壮。小麦苗期镇压应注意压干不压湿,土壤表层湿润或麦苗有露水时不宜镇压;应使用表面光滑的镇压器,不宜使用瓦楞型的镇压器,以防止对麦苗造成机械损伤。对播种过早、群体过大过旺的麦田,喷施生长抑制剂,控旺转壮,保苗安全越冬。

(三)及时浇水,补墒调温。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在降温之前及时灌水,改善土壤墒情,调节近地面层小气候,减小温度变幅,防御寒潮冻害。对土壤墒情较差的地块,要及时浇越冬水,保苗安全越冬。浇水量不宜过大,一般当天浇完,地面无积水即可。使0~40 cm土壤持水量达到80%。长势好、底墒足或稍旺的田块,可适当晚浇或不浇,防止群体过旺、过大。灌冻水一般在日平均温度3~5℃时浇较好,在日平均温度0℃时必须停止冬灌。提倡节水灌溉,禁止大水漫灌,灌水后及时划锄,松土保墒,防止地表龟裂,避免透风伤根死苗。

(四)化学防控,促根抗冻。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在冷空气来临前,喷施抗冻增产套餐,提高幼苗的抗冻能力,避免幼苗发生冻害。可用黄腐酸液体复合肥,兑水稀释后进行叶面喷施,快速补充氮磷钾养分,加速晚播小麦长势速度,促进小麦越冬前形成壮苗及更多有效分蘖,黄腐酸提高小麦的抗寒性,同时改良土壤,促进团粒结构形成,提高土壤保墒保水及透气性,促进根系生长,小麦根系多茎秆壮抗寒性高,来年返青拔节早,预防倒春寒能力强。

(五)清沟理墒,降渍防冻。雨雪过后要及时清沟理墒、保持田间无积水,避免渍水过多妨碍根系生长,做到冰冻或雪融化后能及时排净,利于天气转晴后根系能快速恢复生长,增强抗性。

(六)强化杂草防除。在日平均温度10℃,田间墒情适宜的情况下,进行化学除草,减少草害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七)强化病虫害防治。小麦在发生低温冻害后会变得比较虚弱,抗病虫害能力和不良环境抵抗力上也都会变差,尤其要重点做好蚜虫、红蜘蛛吸浆虫、纹枯病等病虫害的防治。

(八)强化春季田间管理。密切关注天气情况,在小麦拔节期至孕穗期(药隔形成期)倒春寒来临之前,一是可喷洒适量磷酸二氢钾、尿素、黄腐酸等提高小麦抗倒春寒能力,二是根据土壤墒情对麦田进行小水浇灌,有喷灌条件的宜采取喷灌。一旦发生倒春寒灾害,对于危害程度较低的田块,可通过喷施磷酸二氢钾、叶面肥或生长调节剂等补救措施进行灾后减损。对于危害严重的田块,要及时采取结合浇水进行灾后补墒,同时追施尿素15.0~75.0 kg/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