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陵县农业农村局2022年度工作总结
一、2022年工作情况
2022年,我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执行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关于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有效完成乡村振兴各项重点工作任务,持续发力、坚定不移推动我县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一)加强党对“三农”工作全面领导。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议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研究“三农”工作议题并听取工作汇报达39次。优化县委农村工作领导组结构,成立“五大振兴”专班。出台《南陵县关于打造乡村全面振兴样板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工作举措》《南陵县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行动方案(2022-2025 年)》等文件。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亲自部署,召开全县农村工作会议、全县乡村振兴推进大会,多次深入基层就推动农业农村工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调研座谈。县委、县政府分管负责同志靠前指挥、统筹推进,定期协调调度,推动落实各项工作任务。深入学习《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加强《乡村振兴促进法》普法宣传。强化涉农资金和项目整合,统筹安排5.84亿元用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立南陵县乡村振兴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亿元,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助力参与乡村振兴。
(二)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全方位落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系列重要论述,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印发《南陵县2022年粮食生产及“两强一增”行动目标任务的通知》,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0.65万亩,实施“小田并大田”700余亩,建成优质专用粮基地面积60.2万亩。全年粮食种植85.17万亩,总产量35.9万吨,其中水稻种植74.3万亩、产量32.58万吨,小麦种植5.26万亩、产量1.57万吨。生猪出栏28.5万头,蔬菜产量达16.67万吨。
(三)“两强一增”行动卓有成效。实现全县147个行政村科技特派员服务全覆盖,推荐58名市级科技特派员,选派75名县本级科技特派员,培育省级科技特派团1个、市级科技特派团3个。着力推进“四新”科技成果,获批省级农业领域高新技术产品2项,市级农业领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充分发挥科技强农、机械强农示范效应,投资3509万元,积极建设“两强一增”示范区,打造数字化育秧中心。补齐农机研制短板,研发紫云英专用收割机,有效解决紫云英种子收割难题。推进全程机械化及提升农事服务能力,建成农事服务中心2个、育秧中心2个,改造升级粮食烘干中心2个。大力实施工资性收入倍增、经营性收入壮大、财产性收入扩量和转移性收入提升行动,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值处于全市前列。
(四)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持续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做到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严格落实“县抓落实、工作到村、帮扶到户”的责任机制,县“四大班子”负责同志、县直及驻陵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每人包保1-2个村(居)。共纳入监测对象777户、1770人(2022年新识别108户276人),实现应纳尽纳、应帮尽帮。投资6828.7万元新建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13个,预计新增村集体经济收益约340万元。
(五)乡村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围绕“一镇一业一院一头部一基地”发展思路,深入推进特色产业发展,有效带动产业振兴和农民增收,许镇镇(鳙鱼)获评2022年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同时被认定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十亿元镇。绿色食品产业“双招双引”累计签约28个项目,总投资额47.6亿元,其中,投资10亿元的安徽链融三产融合中央厨房产业园项目已开工建设。谋划组建芜湖翘摇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项目计划总投资7.6亿元。乡村旅游发展综合效益显著,年接待游客13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62亿元,烟墩镇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培优扶强农村电商,超额完成14亿元农村产品网络销售额任务。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累计培育家庭农场2005个、农民合作社679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144个。
(六)农村人才培育覆盖面稳步扩大。积极实施“筑梦春谷”人才发展计划,优先配置农业人才。开展“头雁”项目培育,举办2场为期5天的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班、8场为期3天村(社区)“两委”其他成员培训班,实现1140名村(社区)“两委”干部培训全覆盖。完成高素质农民培育350人,参培率和合格率均达100%。遴选乡村优秀人才20名、农业专家工作室2个。实施“青领计划”,举办“雏凤有约”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开设基层实践岗,让大学生进农村服务家乡。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乡村振兴政策培训、电子商务人才培训、文艺创作培训、农村建筑工匠培训等专题培训班,共培训8000余人次。
(七)乡风文明深入人心。深入开展面向乡村的理论学习宣讲,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创新理论进农村。开展“举旗帜、送理论”“听党话 感党恩 跟党走”等宣讲活动180余场。统筹建设各类文化活动场所,建成5个公共书房和 26个体育场地,打造“15分钟阅读圈”和“15分钟健身圈”。开展阅读推广活动100余场、农村数字电影公益放映480场。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181个。加强乡村振兴成果展示宣传,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走进县城看发展》在央视新闻等中央全媒体播出。成功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文明新风深入人心。
(八)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改善明显。大力实施农业绿色循环发展行动,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与处置工作,积极推广绿肥紫云英种植与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工作,严控畜禽养殖污染。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获省农业农村厅评审通过,并以全省第一名报送农业农村部,申请中央预算资金5000万元。完成2021年度11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和2022年度16个美丽乡村中心村规划编制,排查整改2013年以来利用各级财政支持改造的厕所,发现问题厕所399座,目前已全部整改到位。新建提升农村户用卫生厕所2187座,改造农村公共区域卫生公厕18座,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7%。投入3000万元,建设美丽宜居村庄150个。坚持最严格的河湖长制,十年禁渔行动扎实推进,主要长江支流生态资源恢复明显。成功申报南陵县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县项目,争取上级资金1.2亿元。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九)基层党组织更加稳固。巩固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成果,创新举办“解放思想大讲堂”,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开展“三训两改”政治教育,进一步改进作风、改进方法。实施村后备干部储备计划,联选联聘村级后备干部36名,充实村干部队伍。严格落实“双联双应”工作机制,推深做实新时代群众工作。组建党组织领办合作社72个,吸纳入社村民5500余户,其中15个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试点村收入均超过 50万元。完成147个村党建引领信用村数据采集和乡风文明评议工作,推进信用等级评定,探索结果运用新思路。
(十)农村改革不断深化。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农村土地适度规模流转累计面积46万亩,土地流转比例达72.2%,300亩左右集中连片适度规模经营占比达55%。全年共盘活闲置宅基地1052平方米,闲置住宅7021平方米,带动53户农户就业,增加农民收入32.85万元。实施“三变”改革“五个一批”提升工程,全县147个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9084.78万元,村均收入61.8万元,50万元经济强村84个,占比57.1%,全面消除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20万元以下村。印发《南陵县农业生产“大托管”示范推广工作实施方案》,推进生产经营方式创新。
二、当前工作存在问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一项需要统筹谋划、久久为功的国家战略。我县乡村振兴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
(一)发展基础依然薄弱。城乡统筹发展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民的具体需求还有差距,尤其是农村地区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托幼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农村发展动力不足,建设基本靠财政投入,社会资本主动投入发展农村的意愿不高。
(二)产业发展短板依然存在。农业产值总体不高,示范引领的龙头企业不多,全县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4户,数量占全市比重约15%,产值占全市比重只有3%左右,产业效益整体偏低。
三、2023年工作安排
2023年,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推动全县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全面实施“343”行动,探索“大枢纽”“大片区”“大廊道”三大发展路径,因地制宜打造“种业大县”“稻米大县”“菌物大县”“品牌大县”,重点推动南陵大米全产业链建设。完善“都市型、科技型、精细型”农业布局,精准施策,奋力谱写南陵乡村振兴新篇章。
(一)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责任,确保粮食增产增效。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筑牢粮食安全根基,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开展“小田并大田”行动,努力找回耕地,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紧紧围绕种子和耕地两个关键,推动绿色水稻生产基地建设,坚决做到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83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35万吨以上,以粮食生产面积和产量的“双稳”确保粮食安全。
(二)大力实施“两强一增”行动,推动农业全面发展。建立完善的科技特派员工作机制,拓展科技特派员服务功能与模式,加强科技特派员信息化建设,确保科技特派员发挥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发展农业现代化、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有力发挥“两强一增”示范区作用,助力农民增收。完成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2.5万亩任务,持续发挥“两强一增”示范区引领带动效应。推动“科技+农业”,发展农业生产数字化、智能化。大力推进“场转户,家庭农场转种植养殖大户,户转社,种植养殖大户转合作社,社转企”,加快培育庄园经济。
(三)聚力“双招双引”,提升产业发展质效。全力做好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双招双引”工作,明确招商重点,大力招引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深化“以商招商”,积极争取扩落地企业大投资。瞄准龙头企业,争取优势项目落户南陵。做好中央厨房产业园项目等落户企业跟踪服务,确保项目及时投产入规。对重点培育的企业开展全方位的跟踪服务,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积极帮助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加大现代农业奖补资金投入,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重点培育规上企业。
(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断增进农民福祉。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统筹做好城乡融合发展,优化整合涉农政策和资金,推动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开展“三大革命”“三大行动”,加快推动美丽乡村和美丽宜居村庄建设。
(五)强化农村改革,多渠道推动农民增收。大力实施农业生产“大托管”行动,实现“大托管”示范推广总面积达10万亩。推进“闲置宅基地”“闲置住宅”盘活工作,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提升村集体经济发展成效,力争村集体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经济强村占比达60%,经营性收入100万元以上村数量有新增长。计划新增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19个,有效提升村集体经济收入,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成果惠及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