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陵县农业农村局2023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
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县农业农村局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重要讲话、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委农村工作会议部署,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大力推进“两强一增”,对标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目标,农村改革持续深化,乡村振兴开好良局,“三农”工作在全县发展中压舱石作用不断凸显,农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一、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一)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供能力持续增强。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加大耕地保护和利用力度,坚决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2023年全县早稻播种面积约24.5万亩,在田早稻长势良好,已进入灌浆结实期,截至目前已发布病虫预测情报4期,为进一步提升防灾避灾减灾能力,与气象部门建立农业气象会商制度,提供中长期天气预测预报,及时出台相应的田管意见,目前已发布农业-气象会商材料5期。将持续做好在田早稻、中稻田管服务及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工作,确保全县夏粮稳产丰收。上半年,我县存栏生猪14.59万头、出栏12.35万头,同比分别增长1.11%和0.90%;家禽存栏928万只、出栏1624万只,同比分别增长5.45%和2.78%;肉类总产量4.01万吨,禽蛋产量1.32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29%和1.30%;水产品产量16071吨,同比增长4.25%。
(二)“两强一增”行动持续推进。一是以科技为抓手推动农业发展。编写、印发《南陵县2023年农业主推技术》,遴选了技术指导员140名、科技示范主体700户,实现147个行政村科技特派员全覆盖。二是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南陵县2023年“机械强农”工作主要围绕农机研制补短板、全程机械化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提升及“平安农机”示范县创建等目标任务开展,各项工作正有序推进。着力突破紫云英收获机械化技术瓶颈,补齐收获环节“无机可用”短板。目前已完成紫云英专用收获机械研制项目1个,试制样机2台。5月24日在南陵县弋江镇召开南陵县紫云英专用收割机试制项目省级专家评审会。经现场人工和机收对比试验,专家们一致认可紫云英专用收割机收获效果,紫云英脱粒、清选干净,机收损失率能控制在10%以内,达到预期目标并通过省级专家评审。建设育秧中心2个,粮食烘干中心2个,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基地1个,建设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项目1个。我县2023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2.5万亩,计划总投资625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1482.5万元,目前1个项目已开工在建,另2个项目正在进行初步设计。三是促进农民增收。全县农村土地适度规模流转面积46.2万亩,流转率达73.1%。农业生产“大托管”示范推广面积8.8万亩。“三变”改革村占比100%,建立“三变”改革项目库,动态管理项目156个。探索“三变”改革五项创新行动试点。新增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14个,累计达693个;新增培育家庭农场232个,累计达2235个;新增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2个,累计达146个。南陵县2023年第一批脱贫户自种自养达省标户数达1835户,发放奖补资金635.65万元,2023年第一批脱贫户发展庭院特色种植“微菜园”达216户,发放奖补资金7.68万元。
(三)乡村振兴发展行动计划稳步推进。为贯彻县委“1861”战略,发挥“乡村振兴发展行动计划”工作专班职责,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局制定了《南陵县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343”行动方案》,探索“大枢纽”“大片区”“大廊道”三大发展路径,因地制宜打造“种业大县”“稻米大县”“菌物大县”“品牌大县”,重点推动南陵大米全产业链建设。完善“都市型、科技型、精细型”农业布局,精准施策,奋力谱写南陵乡村振兴新篇章。制定了《南陵县2023年乡村振兴发展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从10个方面制定了40条工作重点,细化工作举措,明确时间节点,稳步推进各项工作高质高效。
(四)乡村产业持续升级。2023年截至5月底,我县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共有43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累计为9.42亿元,同比增长9.3%。我县新增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4家,现有市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7家,其中省级及以上17家(包括国家级1家)。大力发展“一县一特”“一镇一业”特色产业,云菇产业发展强镇,紫云英高质量发展强镇、渔业高质量发展项目不胜枚举。为实现农业产业的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我县在积极谋划建设芜湖市预制菜产业园,将建长、建强产业链。2022年引进的全国预制菜产业的50强企业上海麦金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预计今年8月份一期建设将投产。全力推进“双招双引”工作,我县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新签约项目4个,签约项目总额为8.3亿元,其中,已签约未开工项目3个,签约项目总投资6.3亿元;开工在建项目1个,项目计划总投资2亿元。
(五)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印发《南陵2023年农村改厕工作实施方案》,制定全年改厕计划任务数1298座(含17、18年提升230座),卫生厕所普及率将超98%。目前高质量、高标准完成980座。制定了《南陵县2023年美丽宜居自然村庄建设实施方案》,围绕国道(G205、G318)、省道(S460、S457、S217、S463)线路沿线村庄全覆盖。县级专项债资金5500万作为专项资金,支持全县范围内约162个示范点建设,目前总体进度30%左右。持续推进2022年度16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预算投入资金13257.37万元,(其中:专项资金11191.88万元、整合资金1585.49万元、镇村及群众自筹资金480万元),总体工程进度约80%。
(六)农业综合执法能力持续增强。依法宣传,依托春季农资打假行动、“十年禁渔”重点时间段专项整治行动、放心农资下乡活动等行动,开展相关农业法律法规宣传、平安农机进校园宣传等宣传活动,共发放简明技术读本及各类政策明白纸5000余份,宣传单页7000余份。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开年以来,南陵县农业农村局联合县市监局、公安局、经信局、供销社五部门制定印发了《2023年南陵县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实施方案》,成立专项联合执法行动组,明确农资市场治理工作的重点任务、目标要求和时间节点。目前完成种子监督抽样18份,肥料监督抽样5份,调处农民投诉纠纷8起,查处涉嫌农资违法案件2起。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充分运用渔政智慧监控信息系统,对禁捕水域实行全天候监测,实现科学判断预警、精准跟踪锁定、引导执法查处各类非法捕捞行为及垂钓行为,2023年1-6月份,全县共查处涉渔案件39起,其中渔政部门查处普通程序行政案件11起,移交公安刑事立案10起,对违规垂钓行为作出简易处罚案件18起。
(七)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持续发力。推广商品有机肥使用。2023年商品有机肥推广任务0.6万吨,项目实施期限为2023年7月1日至2024年6月30日,目前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完成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管理系统填报。对国家直连直报系统中的规模养殖场情况及粪污处理情况进行全面梳理,指导养殖企业完善养殖场粪污处理台账,并根据养殖场的实际情况完成系统填报工作。持续做好农膜及农资废弃物回收工作。全县9个农膜及农资废弃物回收点,截至目前共回收农膜95.2吨,农资废弃物16.9吨,回收与处置工作按照实施方案要求稳步推进中。推进全程绿色防控和农药减量控害,通过培育新型主体,强化示范引领,深入推进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提升科学施肥水平,印发《南陵县到2025年化肥减量行动方案》《南陵县到2025年化学农药减量行动方案》,按照省市要求,持续做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与应用、“三新”技术集成推广应用、化肥使用定额制示范、农作物肥效田间试验及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等。
(八)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2023年一季度全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88元,增幅6.0%,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位居全市第二。县财政整合衔接资金和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专项资金6348万元,新建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帮扶项目18个,目前总体进度50%;经营性收入50万元及以上经济强村28个,占比19.05%;评选2022年度集体经济发展人才奖35个村,兑现人才奖励资金67万元。13个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承接公益性项目 15个,涉及项目资金351.89万元。
二、存在问题
2023年,县农业农村局虽取得一定成绩,但还存在美丽宜居自然村庄建设由于涉及面较广,整治点较多,各镇进度较慢,导致后期建设时间缩短,进度相对滞后。乡镇对宅基地管理中“两闲”盘活工作思路不宽、办法不多,对促进深化农村改革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三、下半年工作计划
下半年,县农业农村局将紧跟上级政策,对照目标任务,以真抓实干和只争朝夕的劲头,重点围绕农业农村工作,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一是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坚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压实“一岗双责”,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做到有责必问,有错必究,真正发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威力。
二是强化农产品生产供应,完成主要粮食生产任务,稳定生猪生产,保障“菜篮子”供应,同时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三是强化落实县委“1861”战略部署,围绕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343”行动方案总体目标,聚力实施南陵县2023年乡村振兴发展行动计划,努力实现全县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四是强化农业产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争取上级项目和资金,扶持龙头企业。建设芜湖市预制菜产业园,按照“1211”空间功能框架布局,形成以二产预制菜加工为主导的“二三一”融合发展的模式建设产业园;提升“南陵大米”品牌效益,做好紫云英高质量发展强镇,云菇产业强镇建设;五是强化农村综合整治,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按时间节点完成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常态化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快建设徽风皖韵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六是强化农村改革,不断提升村集体经济发展成效,做好项目实施,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七是强化农业综合行政执法能力,巩固退捕禁捕成果,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资市场稳定;八是强化农业人才培养和引进,持续培育壮大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九是强化乡村振兴考核,推动各项考核取得良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