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农业农村局关于县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第1037号政协提案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发布时间:2024-07-23 11:37信息来源: 南陵县农业农村局阅读次数:编辑:李强 字体:【  

佘亚姗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大力发展“一镇一业”,促进乡村振兴》的提案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发展“一镇一业”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壮大区域经济的有效途径,也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力抓手。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总要求中,明确了“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近年来,我县立足各镇资源禀赋,科学规划农业产业发展,将农业产业发展作为“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的主基调,坚持现代农业产业“一镇一业”发展思路,持续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

一、基本情况

“一镇一业”产业发展理念一经提出,各镇积极参与,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农业大户、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充分考虑自身区位条件、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等因素的基础上,各镇均明确了主导特色产业,全县形成“1+8”产业,1南陵大米,8即每个镇各发展一个特色主导产业。

 籍山镇以香菇为主,重点发展食用菌产业,弋江镇紫云英为主导,大力发展紫云英稻米+产业许镇镇着重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业,发展渔文化,三里镇将糯米产业作为优势特色产业,何湾镇力推凤丹、黄精等中药材产业,工山镇全力推动青梅、蓝莓产业发展,烟墩镇通过整合白茶、菊花以及葛根产业资源来构建三色茶产业体系。

家发镇产业呈多元化发展趋势,以雷笋、食用菌、香薯为主的蔬菜产业发展迅速。家发镇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快蔬菜种植基地建设,加大科技和资金投入,加大新品种引进示范力度,发展订单农业,逐步推行“公司+基地+合作社”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实施品牌战略和科技创新,建立健全蔬菜市场营销体系,逐步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蔬菜产业发展新格局,走出一条适合家发镇情的蔬菜产业化发展路子

二、主要工作做法和成效

(一)科学编制规划,明确发展方向

全县八个镇均已编制“一镇一业”发展规划,县农业农村局组织了评审专家,对各镇编制的“一镇一业”发展规划进行了评审。规划围绕“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核心目标,着力提高种植养殖技术含量,致力于产业精深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推进经营主体规范发展、质量提升,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打造“一镇一业”农产品品牌,同时,注重促进产业深度融合,以特色主导产业为基础逐步发展集旅游观光、健康养生、乡村体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挖掘产业发展新动能。

(二)出台奖补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结合“一镇一业”产业发展实际,做好政策支持,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激励“一镇一业”产业做大做强,我县先后出台了《南陵县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奖补办法》(政办〔2022〕21号)《南陵县促进食药用菌产业发展奖补办法》(农财〔2022〕17号)、《南陵县紫云英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农财〔2023〕50号)等县财政设立“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县财政每年度预算安排资金2000万元。今年,对《南陵县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奖补办法》进行修订,正在征求意见中。同时,县农业农村局积极帮助企业争取上级财政专项资金,已争取了食用菌产业强镇项目和“芜湖大米”产业集群项目,通过项目的建设和实施,进一步扶持企业发展壮大。

(三)提供技术服务,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

为大力推广香菌种植和紫云英发展,我县专门安排种植业服务中心的技术专家和当地富有经验的“土专家”引导农户科学种植,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与产量。并成立了食用菌产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将相关生产、加工、营销主体联合起来,形成三产融合的服务格局。同时,加强与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安徽农学院南京农业大学、省食用菌行业协会等单位合作,分别成立了长三角紫云英产业研究院、椎茸文创社区,指导食用菌和紫云英产业发展。家发镇政府与南京农业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立“科技部.教育.南京农业大学——南陵县家发镇乡村振兴工作站”。2023年成功举办“南陵县首届桂经济、竹产业论坛”,联三片区的30亩的百合也已经种植成功。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提高精准度,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一是精准定位。发展“一镇一业”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通过调查本镇“一镇一业”发展现状,认真研究本地资源优势、区位特点,正确分析市场需求,找准发展“一镇一业”的切入点,各镇要结合当前实际,明确目标和建设任务,及时调整修订“一镇一业”产业发展规划。三里镇从原先的艾草产业调整为糯米产业作为“一镇一业”来发展,家发镇从原先的小香薯产业调整为食用菌等蔬菜产业作为“一镇一业”来发展二是打造全产业链模式。“一镇一业”发展较好的镇,积极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围绕主导产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物流、储运等相关产业,提高产业集聚度,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如:烟墩镇茶叶生产因规模扩大已步入茶产业发展新阶段,建议因地制宜建立烟墩茶文化展示中心,以茶会友,汇聚人流,实现茶旅融合发展。何湾镇打造凤丹等中药材产业基地、研学基地,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培育龙头企业,提升联农带富能力

一是鼓励龙头企业发展。坚持“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发挥龙头企业带头示范作用,利用农业龙头企业的技术、管理、资金和人才等要素,进一步整合资源,推动农业组织化水平提升,带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二是持续强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促进主导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一业”等农村经济发展新格局同时继续做好服务指导工作,研判龙头企业经营和发展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进一步优化龙头企业联农带农机制,继续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建基地,与农民形成利益联结机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探索集生产、收购、加工、贮存、销售于一体的生产体系,助推产业增效,推动群众增收。三是通过加强县食品工业园区、预制菜产业园的建设,引导龙头企业立足“面向市场、围绕龙头、依托项目”的思路,建立健全“龙头企业+园区(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生产模式。

加强品牌建设,促进农旅融合发展

一要加强“一镇一业”特别是“南陵大米”品牌建设的扶持力度出台奖补政策给予扶持。二要加大品牌宣传。鼓励特色农产品走出来,参加各类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扩大品牌的知名度,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三要加强土地要素保障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农民就业增收带动作用大、发展前景好的一镇一业”产业,优先安排农用设施建设用地指标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探索农旅融合发展路径。紧扣都市型生态农业这一定位,发展绿色产业,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做好产业布局,做强农业产业园区,坚持县镇共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园区,创建家发桂经济竹产业、奎湖文化、烟墩茶文化、何湾凤丹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现代农业+”新业态,夯实农产品深加工,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村增富、农民增收

 

 

                    2024年7月1日

 

                 

人:秦世柏

联系电话:6817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