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县十八届人大一次会议第23号代表建议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发布时间:2022-06-27 11:03信息来源: 南陵县文化旅游体育局阅读次数: 字体:【  

 

 

 

 


 


 

 

尊敬的何玉琦代表

现将您县十八届人大一次会议上领衔提出的关于《关于保护开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议》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南陵县历史悠久,人文炳蔚,西汉时期开始设县施政,名为春谷,南梁武帝普通六年(公元525年)置南陵县,是中国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两千三百多年的铜矿采冶映染着历史的长空。农耕文化源远流长,与青铜文化交相辉映,是长江中下游人类文明重要起源地,遗下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2009年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数据:目前,全县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项,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9类。多年来,政府对非遗方面的扶持政策、非遗项目产业化情况及非遗传承人队伍的现状及培养途径等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政府扶持政策及产业化情况

    近年来,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以构建科学高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为目标,以资源普查、名录体系建设、传习场所建设、支持传承人传习活动、开展宣传教育为重点,以建立机构、完善制度、加大经费投入为保障,稳步推进保护、传承、利用工作。

(一)完成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

2009年,我县组织力量,完成了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累计普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项,分为民间文学(Ⅰ),传统音乐(Ⅱ),传统舞蹈(Ⅲ),传统戏剧(Ⅳ),曲艺(Ⅴ),传统美术(Ⅶ),传统技艺(Ⅷ),传统医药(Ⅸ),民俗(Ⅹ)9类,挖掘整理文字资料20余万字,其中民间文学125项,传统美术8项,传统音乐17项,传统舞蹈9项,传统戏剧2项,曲艺3项,传统技艺15项,民俗20项,传统医药1项,较为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了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今年,根据《南陵县文化资源普查工作方案》南文旅体【2022】13号文件精神,正在对全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新一轮全面普查,计划9月底前完成。

(二)建立保护体系

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体系。

——人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项:南陵目连戏,2021年6月国务院公布。

——入选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4项,分别为南陵目连戏、十兽灯、送春、大王冲佛香制作技艺、丫山藕糖制作技艺。

——入选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8项,分别为李白和南陵的故事、奎潭湖的传说、弋江面塑、烟墩“老鼠包”药贴、南陵板龙灯、许镇马灯、百善贡酥制作技艺、峨岭武功狮子舞。

——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1项。第一批公布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8项;第二批公布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3项。拟在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今年底公布第三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若干项

——推荐申报并经省市县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批认定省、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3人,其中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人,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人,县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0人。

(三)组织宣传展示

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民族传统节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持续抓好非遗进校园活动;深入开展精彩非遗进景区、进乡村活动;积极参加由国家和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举办的非遗文化交流展示活动,参与省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合作交流。

20068月,成功对“十兽灯”进行抢救性创作,并于2007年参加“江淮田野风”——安徽省第五届农民运动会开幕式大型文体表演。2015年底至2016年初,成功实现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十兽灯”的复排,并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报道。

2016年以来,持续南陵目连戏复排展演工程、南陵目连戏民国老艺人传腔学唱及展演工程等项目,已累计恢复剧目22出,仪规2项和武术技艺表演“盘彩”,演出时长超过7个小时。选送经典剧目《行路》《毛雪》分别参加20182019年度非遗传统戏剧专项资金扶持成果展演、全省地方戏曲(戏曲声腔)汇演等演出活动。2020年,南陵目连戏将代表安徽省参加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主办的2020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2021年参加中国农民产品交易博览会文艺演出表演。

(四)开展研究整理

广义的资料整理工作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南陵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历时三年编撰成功,该文集共收集了民间传说(故事)137则,民间歌谣57首,民间谚语九大类计1433条,于198810月印刷成书。

20107月编辑出版《春谷遗韵》南陵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汇编。

2016年以来,我县成功实施南陵目连戏剧本抢救性整理工程、南陵目连戏图书出版工程、南陵目连戏展示馆工程。总字数78万字的《南陵目连戏剧目集成》《南陵目连戏音乐集成》《南陵目连戏论文集成》出版发行。截至201912月,我县共整理文字资料150万余字、图片资料20000多幅,音视频资料2500多分钟,全县非遗资源数字化率达到了90%以上,非遗数据库基本建成。

(五)建立完善制度

出台《南陵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南陵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习基地(所)管理办法》、《南陵县非遗项目代表性图片征集暂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和制度。

(六)文旅融合、“双轮”驱动,提升非遗产业化升级

非遗项目多为当地所特有,是地方文化的名片,蕴含着乡情,弥漫着乡愁。我县积极把非遗传承、创新、利用有机结合,实行“三管齐下”工作机制,主动对接美丽乡村建设、旅游景区发展,抓好事业、产业的“双轮”驱动。南陵目连戏的原生态戏曲表演正深度走进烟墩霭里等旅游集聚区;在丫山花海石林景区推动十兽灯保护传承与景区特色原生态表演有机融合的非遗创作,创意策划相关旅游项目;丫山藕糖制作技艺、百善贡酥制作技艺、牡丹缘何满西山、南陵湖的由来等项目已深度融入到景区开发中……

1.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基地,发展绿色文化产业。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重点指导“南陵目连戏”、“十兽灯”、“大王冲佛香制作技艺”、“丫山藕糖制作技艺”、“送春”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培育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基地,发展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的绿色文化产业。 

  2.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对“凤丹加工制作技艺”、“百善贡酥制作技艺”、“弋江羊肉制作技艺”等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通过生产性保护方式,加以合理利用,为旅游业发展注入新鲜元素。充分利用传统节日,让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如“南陵鱼灯”、“许镇马灯”、“南陵板龙灯”、“峨岭武功狮子舞”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商演、展演、展览、展示活动,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融入风景风情旅游之中,提升南陵县旅游文化品质。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村中独具特色的文化生态资源,积极发展文化观光游、文化体验游、文化休闲游等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 

3.稳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工作。对有市场潜力的代表性项目,鼓励采取“项目+传承人+基地”、“传承人+协会”、“公司+农户”、合作社等模式,结合发展文化旅游、民俗节庆活动等开展生产性保护,促进其良性发展。积极为代表性传承人提供技艺展示、产品销售的渠道和平台,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市场销售,建立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我县非遗保护工作经过不断地总结,创新,逐步形成了 “三位一体、三管齐下、双轮驱动”的工作机制,即建立健全保护单位、传习基地、传承人三位一体,传承、创新、利用三管齐下,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双轮驱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机制。

二、非遗传承人队伍的现状及培养

(一)抓好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

经过深入整理挖掘、积极申报,截至目前,经省市县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批认定,我县共有省、市、县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3人,其中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人,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人,县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0人。

(二)健全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及传承机制

1.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机制。凡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非遗项目,都要认定和命名代表性传承人。 

  2.采取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方式,全面记录代表性传承人掌握的技艺,征集并保管代表性传承人的代表作品,建立传承人档案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专题档案。 

  3.对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年老体弱的重要代表性传承人,抓紧开展抢救性记录工作,详实记录代表性传承人掌握的精湛技艺和工艺流程。

  4.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资助扶持等方式,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传播活动,培养后继人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每人培养后继人才不少于3人,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每人培养后继人才不少于2人,县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每人培养后继人才不少于1人。

5.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培养机制、激励机制、退出机制,明确责任,规范管理,增强代表性传承人履行传承义务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三)建设非遗传习场所

近年来,我县因地制宜,结合非遗代表性项目传习和传承人队伍建设,建成非遗展示馆1座(南陵目连戏曲展示馆)、非遗传习基地(所)6个,分别在南陵县文化馆、何湾镇丫山村丫木脚中心村、何湾镇青山村、弋江镇东河村、何湾镇黄山村木山冲村民组、弋江镇中联村建立“南陵目连戏”传习基地、“十兽灯”传习基地、“大王冲佛香制作技艺”、“送春”传习所、“丫山藕糖制作技艺”传习所、“弋江面塑”传习基地;同时,借助美丽乡村建设,创建何湾镇丫山村“十兽灯”展示馆,强化非遗传习阵地建设,弘扬家乡传统文化。

三、下一步打算

一是建立健全国家、省、市、县共担的资金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对国家和省市级县非遗代表性项目要重点加以保护,确保人才培养、项目传习常态化。

二是扩大合作交流,积极参与国家和省市非遗大展,并以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为契机,构建国家、省、市、县、镇五级联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平台。

三是积极探索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双轮”驱动的工作机制,以事业推动产业,以产业带动事业,着力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长效机制。

四是大力整合区域资源,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作平台,对一些优秀的非遗项目要加大传承力度,在保持原有风貌的前提下,开展创作,进一步提升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影响力。

五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奖惩机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非遗保护、传承单位和个人进行重奖,大力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支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浓厚氛围。

非常感谢您对文化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2022625

 

 

 

 

 

 

联系人:樊卫东

联系电话:0553-682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