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陵县文化旅游体育局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计划
2022年,南陵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高质量发展主线,有力有序推进全县文化旅游、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和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1至12月份,全县接待旅游人数132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3.62亿元;举办南陵县“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等大型文化活动51场;南陵县获评长三角高铁小城,烟墩镇入选第四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大工山遗址公园被确定为安徽省首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南陵县图书馆获长三角终身学习教育基地,王士龙被公布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孙利民当选文化和旅游部2022 年度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现将全年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2022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聚焦群众需求,增强服务供给
1.加快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坚持以实用为主,兼顾艺术、贴近群众、彰显特色的指导思想,扎实推进“15分钟阅读圈建设”,2022年共投入669.91万元建成开放毕家桥城市书房、江木冲书局、云谷书堂、青弋江书院、自闲书社5个城市书房和2个城市书吧,进一步编密织细“15分钟阅读圈”,扩大市民幸福半径。
2.精品文艺创作成果丰硕。围绕党的二十大、乡村振兴和人民城市建设等项目题材,创作和申报文艺精品108件。黄梅戏《梨园新事》、美术作品《绿水青山之南山以南》入选安徽省新时代现实题材创作工程名单,黄梅戏小戏《方便》、水彩《春风送暖》、书法《董其昌画论》《漳河赋》入围第三届安徽省群星奖,《渔老汉上岸》《梨园新事》《升无“宴”学有“礼”》参加2022年第九届芜湖市新创作剧目展演,分别获优秀展演剧目奖、展演剧目奖,同安徽师范大学艺术系联合创作情景歌舞剧《梦回青山绿水间》并登上“喜迎二十大”专场文艺大舞台,廉政作品《步入深渊》入选“春谷清风·南陵廉洁文化精品工程”。
3.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2022年10月14日,“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专场文艺演出在南陵县体育场成功举办,常态化开展各类大型文化活动50余场;成功举办“启航新征程 幸福中国年”南陵县2023年迎新戏曲嘉年华文艺演出活动、“舞动新征程·幸福中国年”2023年南陵县首届传统民俗灯会等2023年元旦——春节期间文化活动11场;结合“书香南陵”和“黉堂书院”阅读推广服务品牌建设,举办阅读推广活动150场;开展农村数字电影公益放映1788场,送戏进万村166场,月月有戏12场,送戏曲进校园66场;常态化开展文艺演出、展览、传统文化进基层、少儿文艺调演等文化活动40余场;持续推出“春谷学堂·艺路追梦全民艺术普及”公益培训,累计举办春秋两期公益班40个,培训学员800余人。
(二)聚焦历史文化,加强保护利用
1.文物保护务实有力。成立了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南陵县文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南陵县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顶格推进皖南土墩墓群(南陵县千峰山)保护区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新设立共计配备9名编制和岗位的事业编制管理单位——南陵县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处;2022年6月,南陵县大工山铜矿遗址被确定为安徽省首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大工山--凤凰山铜矿遗址工程前期考古调查和皖南土墩墓群千峰山土墩墓群本体加固、围栏防护项目于2022年9月被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先后完成三里土塘新四军军部旧址议事厅、马桥、马义桥修缮;启动《南陵县文物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完成铁拐宋墓出土房屋模型复原项目设计方案、太子宫修缮方案编制并纳入2023年南陵县城市更新项目。
2.非遗传承积极有为。成功争取国家和省级非遗保护资金95万元,完成4项省级主管部门非遗保护领域材料申报,王士龙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芜湖市仅2人);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以 2022年“冬之梦”全市文旅活动非遗民俗展演(南陵分会场)、“启航新征程 幸福中国年”南陵县2023年迎新戏曲嘉年华文艺演出活动、“非遗进景区——全省传统戏剧扶持项目汇演比赛”展演、“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月月游戏•精彩非遗邀您赏”等活动为平台,宣传展示南陵非遗文化,促进非遗资源“强”起来。
(三)聚焦产业发展,增强发展动能。
1.深化“双招双引”。以1%工作法为手段,以打造数字创意产业重要增长极为目标,全面开展文化产业和数字创意产业“双招双引”工作,签约“徽香园”传统农业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园、南陵县丫山航空飞行营地、南陵YOYO溪田露营地、YOYO野奢星空营地、利顺医疗器械供应链产业园、佳明生活用品线上销售项目等9个项目,总投资额8.22亿元,其中已投产7个项目,已完成团结湖快递物流文化创意基地项目之邮政文创中心和快递物流装备承接用房清单编制工作和监理招标任务,并于12月28日对土建部分进行开标。
2.规范行业运行。印发了《南陵县民宿管理实施办法(试行)》,以争创“全国民宿产业发展示范区”为目标,实施“乡约南陵·百宿千舍”旅游民宿品牌建设工程,培育了花田·霭里、香格里民宿、霭里·乡居、小格里·养心谷、徽香园、龙山院子、溪田房车露营地等一批高端精品民宿和露营地。初步行成了以烟墩镇霭里景区,何湾镇丫山花海石林景区和正在谋划打造的家发镇板石岭为代表的民宿发展样板区。
3.强化政策扶持。制定《南陵县促进旅游业发展扶持奖励暂行办法》《南陵县文化旅游体育局落实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发展旅游业发展扶持奖金申报细则》(南政〔2022〕40号),依据相关政策,帮助鲁班国际酒店加快1500万信用贷款发放,帮助大浦景区申请10万元稳岗补助,累计兑现文旅产业发展扶持资金36.6万元,下拨省级特色美食村、省级特色旅游名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集聚区发展、市级精品民宿、市级“双微”改造提升点、省级双微、动漫惠企惠民等激励奖励资金322万元。
4.助力旅游发展。积极推进农文旅融合,促进“旅游+”模式发挥效能。以农业为载体,已完成5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集聚区创建工作,培育省级休闲旅游示范点7个,带动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提升,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申报培育4条省级乡村旅游风景道,实施并基本完成了“乡约南陵·江南绿岭”南陵县旅游风景道建设;围绕乡村旅游“月月有活动,日日有游客”目标,创意策划“一镇一品”文旅节庆活动,成功打造“ 许镇端午民俗文化节”等文旅节庆品牌10多个;南陵县获评长三角高铁小城,烟墩镇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霭里村评为省级特色美食村,获评市级特色美食村3个,奎湖漂鱼、百善贡酥入选首批游安徽“不得不吃”的特色美食,奎湖鱼庄、界山翟记老鸭汤入选首批游安徽“不得不进”的特色美食名店。获评4家市级特色美食体验店、3家市级特色小吃店;培育了花田·霭里、香格里民宿、霭里·乡居、小格里·养心谷、徽香园、龙山院子、溪田房车露营地等一批高端精品民宿和露营地,初步行成了以烟墩镇霭里景区,何湾镇丫山花海石林景区和正在谋划打造的家发镇板石岭为代表的民宿发展样板区。
(四)聚焦市场净化,提升行业监管
积极加强岗位技能学习培训,南陵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员在2022年芜湖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岗练兵技能竞赛中获得三等奖;严格加强行业监管。全年出动执法人员450余人次,累计检查文旅市场820余家次,立案查处违法经营案件6起,实施行政处罚6起,下架封存耽美小说类图书500余册,没收非法出版物27本,罚没收入9600元;认真落实安全生产、疫情防控。开展多部门联合检查3次,专项检查10次,全年出动2000余人次开展常态化检查,检查2200余家次,发现并整改安全隐患45次,约谈疫情防控措施落实不到位经营企业18家,各类安全隐患和疫情防控漏洞均于第一时间化解。
二、2023年工作计划
一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文化自信,自觉肩负起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推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时代精神的实景演出和具有参与性、互动性的体验情景剧目,鼓励能充分展现南陵特色、南陵精神的文艺精品改编旅游演艺,围绕“二十四节气”和农村重要民俗节日,以“村长有约”为品牌,推动“一镇一品”系列特色节庆文化活动品牌优化升级,广泛开展文旅节庆活动,培育乡土能人,推动品牌共创,打造新一批南陵特色旅游演艺精品。
二是高质量推进公共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专项债,推进团结湖快递物流文化创意基地园、旅游风景廊道、板石岭系列精品民宿、丫山航空飞行基地、徽都航空飞行器研发制造及履行体验区等项目建设;结合15分钟阅读圈,积极建设南陵县戏曲书房,完成4个城市书房(书吧)建设;大力实施“文物活化利用”工程,结合南陵县城市更新项目建设,积极推进龙门桥修缮、北宋房屋模型复建、太子宫修缮;结合南陵县老码头地块项目,谋划影视文化产业园、春谷大剧院建设,建成与长三角相衔接、辐射周边、演艺产业带动性强的精品演艺场所。
三是加快“三山”文物资源保护开发。深入挖掘三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大工山铜矿遗址、千峰山土墩墓群遗址、牯牛山城址的丰富内涵,制定遗址保护和利用规划。以大工山铜矿遗址入选全国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和大工山--凤凰山铜矿遗址工程前期考古调查、皖南土墩墓群千峰山土墩墓群本体加固、围栏防护项目被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为契机,以打造省级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目标,全力推进遗址的本体保护、环境整治、展示利用、矿冶遗址调查、考古发掘等项目的实施,打响南陵“中国古铜都”和“青铜文化”品牌。
四是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编制《南陵县全域旅游规划》,积极开展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推进旅游风景廊道建设,完善沿线标识标牌,提升沿线景观氛围,统筹文化旅游空间布局,加快推进大工山古铜矿遗址、三国文化小镇、寨山李白寓居地、李白仙酒酒坊等待开发景点文化内涵提炼阐释和文化元素植入工作,创建一批文旅融合型重点旅游项目。加大“双招双引”工作力度,利用企业加入市数字创意产业协会这一优势,积极引导发挥平台优势,着力引进有特色农业、乡村文化的大型农旅项目,吸引优质企业来陵投资,鼓励景区积极开发旅游新业态、新项目,助力“双招双引”。打造夜间文旅消费品牌和研学、红色、工业等新业态旅游基地;培育乡村旅游经营主体,积极发展乡村民宿、乡村营地、乡村餐饮等休闲旅游业态。
五是努力推动文旅体市场规范有序、复苏发展。不断优化帮扶纾困举措,加强政策宣传和兑现。要大力推行“1%工作法”,千方百计为企业办实事、优环境。统筹资源力量,结合动漫会等积极开展各类文旅消费惠民活动,助力文旅市场复苏。常态化开展“体检式”暗访评估,全力做好“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各项工作。
2023年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