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3-11-06 10:46信息来源: 南陵县文化旅游体育局阅读次数: 字体:【  

 

南陵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文荟萃,是中国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境内遗有大工山古矿冶遗址、皖南土墩墓群千峰山遗址以及牯牛山古城遗址三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时间的历史沉淀,形成了“青铜文化”、“三国文化”、“盛唐文化”三张文化名片。

近年来,南陵县文化旅游体育局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中心,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根据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明确了公共文化服务范围、内容和评价标准,公共财政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县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通过抓设施建设、树活动品牌、强文化队伍、转服务方式等措施,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在破解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助力经济社会发展、构建生态、宜居、和谐南陵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基本情况

(一)进一步完善文体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县财政对我县文化体系建设共投入近亿元,按照“龙头引领、骨架支撑”的原则,基本建成县、镇、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构建完成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先后建成毕家桥等城市书房和城市书吧共12个,依托圣公会乐育学堂建设南陵县革命历史陈列馆,2021年7月1日前对外免费开放。现已被命名为安徽省少先队校外实践基地、芜湖市红色文化实践基地、芜湖市少先队校外实践基地和南陵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先后被国家文化部评为“国家一级文化馆”和“国家一级图书馆”,服务能力、服务质量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县文化馆、县图书馆成功完成了总分馆建设,建立以县文化馆、县图书馆为总馆、8个镇综合文化站为分馆的县镇两级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建设、流通、服务网络,形成全面覆盖、均等便捷、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成162个村级(社区)农家书屋;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建成省级农民文化乐园,农民文化乐园文化设施对外免费开放,具备政策宣传、组织培训、开展文体活动、信息共享等服务能力。

(二)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村级公共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1.文化牵头、部门协作,横向联合“送”文化。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中心,以重点工程(工作)推进为导向,采取文化牵头,相关部门联动,构建综合性的公共文化综合服务平台,组织开展“送”文化,寓教于乐,2023年开展2023年南陵县首届民俗灯会展演、“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南陵县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艺术党课活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南陵县主场活动。2023年,结合“一镇一品”,创意策划开展烟墩镇“村长有约过小年”、白茶开茶文化节、第二届桑蚕文化节、许镇镇“渔悦春分•幸福奎湖”南陵县许镇镇“净水渔业生态放流”、第二届端午民俗文化节活动、弋江镇的紫云英人才文化周活动等24节气活动12场;针对边远乡村文艺师资力量薄弱、群众出行困难的特点,积极与教育等部门深入开展“春谷学堂”结对服务乡村学校少年宫关爱农村留守儿童预约配送活动,年均举办乡村少年宫培训班10个培训,培训学员270人。横向联合“送文化”。如传统两节(元旦、春节)期间,组织全县文艺工作者开展送春联、福、文艺进村入企等文化迎春等活动不少于30场。

2.馆、站、园联盟,纵向整合“种”文化。目前,我县公共文化资源分布主要集中在城镇集散中心,村级及边缘(远)地区设施、人才条件相对不足,对此我们变“送”文化为“种”文化,不断将活动(阵地)向镇村、向中小学幼儿园延伸,建立了县镇村、馆站园联盟服务机制,实现资源(人才)共享,打通公共文化资源、管理服务方式纵向流动通道,把文化“种”到基层,“种”到乡村,为基层培养“留得住、会管理、能辅导”的社会公共文化人才,服务当代,造福后代。近年来,在县文旅体局指导下,县文化馆和各镇综合文化站、村农民文化乐园联合开展广场舞、少儿书画声乐舞蹈艺术培训辅导、文明礼仪、“南陵大讲堂”专题讲座等系列活动100多场次(期),直接参与约8万人次,培训镇村本土各类文化辅导员2000人次。奎湖龙舟节入选2022年中华体育文化优秀项目,王士龙入选南陵县目连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孙利民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2 年度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

3.政府购买服务,转变方式“管”文化。近年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完善,为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转变服务方式,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项目化”,并通过政府招标买“艺”,实现行政职能转“移”、让群众最终受“益”,既减轻了工作压力,有效实现了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又充分调动了社会力量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中,激发全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主动性、创造性,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内生动力。如实施“送戏进万村”活动,转“办”为“管”,以“政府买单、群众点单”的购买服务方式,开展公益惠民服务。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组织民营电影放映队,赴全县各镇村开展科教电影、廉政电影、爱国主义电影放映专场活动,每年进村放映1884场次;同时采取政府采购开展“送戏下乡”活动,每年不少于200场,实现了全县所有村、社区无缝覆盖。2021年2月4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主办,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承办,安徽省文化馆、芜湖市文化和旅游局、中共南陵县委、南陵县人民政府具体承办的“欢乐过大年·迈向新征程 ”——我们的小康生活2021年全国“村晚”安徽省示范展示点奎湖村晚在CCTV17频道、国家公共文化云、央视频、安徽公共文化云等电视频道、网络平台同时直播。这些活动的开展为我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也极大丰富了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4.借力数字科技,互联互通“约”文化。当今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互联网、电子信息已深深渗透和影响在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也为公共文化的传播普及、推广应用等服务带来了新的活力。南陵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借力数字科技,进一步强化了文化、图书、文物公共电子信息共享、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等数字化建设,开通了文化南陵官方微信、微网、图书借阅网络服务平台,开展网上互联信息、文化视频培训、书画展示、文化活动预约等活动,实现了标准统一、互联互通、全民参与及共建共享,打破了时空界限,有效解决了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提升了服务效能。如向乡村学校少年宫预约结对配送公益班,服务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文艺,放飞梦想。另如县图书馆构建县、镇一体的图书通借通还系统,再如县文化馆运用互联网对传统业务流程和服务方式加以改造,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实现艺术欣赏、远程辅导、场馆预约、项目配送、公益班报名等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入站、入手,对接PC、移动终端,“文化有约”,提升精准服务,呈现出内容逐渐丰富、点击关注持续攀升的喜人态势。

二、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近年来,随着我县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县在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在逐年增加,但欠账太多,与我县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目前,公益文化基础设施匮乏,虽然改造建设了的“三馆”,但是由于是旧楼改造,许多新的功能难以满足,与周边县区存在很大的差距。同时,我县镇级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也存在活动场所不足、缺少维护、经费投入不足等局面,图书馆馆藏图书不多,更新滞后,无法满足广大群众的需要。我县8个镇均建有文化站,但文化站利用率低,真正能发挥作用的少,文体设施不全,个别镇文化站被挤占。

2.历史文化发掘不够。南陵历史悠久,人文炳蔚,是青铜文化、三国文化、大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境内遗有牯牛山古城遗址、大工山铜矿遗址和皖南土墩墓群三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陵目连戏,5项省级非遗项目,8项市级非遗项目及18项县级非遗保护项目,属文化遗产大县。然而,文化资源未能有效地得到挖掘利用,没有形成具有南陵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品牌活动。

三、加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建议

一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定文化自信,自觉肩负起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推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时代精神的实景演出和具有参与性、互动性的体验情景剧目,鼓励能充分展现南陵特色、南陵精神的文艺精品改编旅游演艺,围绕“二十四节气”和农民丰收节重要民俗节日,以“村长有约”为品牌,推动“一镇一品”系列特色节庆文化活动品牌优化升级,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特色农耕文化全覆盖,打造“南陵二十四节气”农文旅节气文化IP。

二是筑强公共基础设施,拓展群众文体活动范围。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全面参与芜湖全民共读计划,建设南陵特色文化主题城市书房,加快推进“15分钟阅读圈”建设;围绕“新三馆”建设,规划建设南陵文化中心,即:建设县大剧院、影剧院、体育健身广场等文体活动场所;加强全民建设场地设施建设,实现县级“五个一”工程和镇级“三个一”工程全覆盖,加快推进口袋体育公园、百姓健身房、健身步道建设,打造城镇社区10分钟健身圈。按照芜湖市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的要求,建立健全县、镇、村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加快推进规划建设村级活动文化室和社区文化活动场所;鼓励、引导、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多渠道投入,进一步加快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强化文化设施的管理、维护和利用,提高文化设施的利用率,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

三是做好历史文化保护,统筹资源活化利用。以“两道”“三山”“五区”为核心,统筹县境内革命历史遗存、历史文化遗址、非遗文化传承、自然生态风貌等各类资源禀赋,谋划实施一批文化旅游精品项目,加快推进“两道”(青弋江徽商古道、漳河生态廊道)、“三山”(大工山铜矿遗址、千峰山土墩墓群遗址、牯牛山城址)的保护、开发、利用,深化文旅体事业、产业融合,完成全域旅游规划编制规划编制,依托智慧旅游小程序丰富旅游宣传宣传途径,打造南陵特色宣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