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陵县生态环境分局2023年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计划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和市局党组坚强领导下,南陵县生态环境分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和市局党组决策部署,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目标,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并取得积极成效。截至2023年12月7日,全县PM2.5平均浓度为30.8微克/立方米,环境空气优良率为83.6%。6个国省市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100%,10个乡镇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全县固废(危废)和辐射环境安全形势总体稳定,未发生环境安全事件。
一、2023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新成效
1.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一是紧抓“五控”治理目标,积极开展减污降碳协同治理,PM2.5和臭氧“双控双减”,制定《关于持续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方案》、《南陵县2023年秸秆禁烧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统筹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二是加大重点区域环境监管。针对今年以来受不利气候条件和本地污染物排放叠加影响,县环委办牵头先后对全县285户餐饮企业、25个在建工地、60余辆柴油货车、7个加油站及汽车维修业等行业开展了全覆盖专项检查,累计下发责令整改通知书45份,处罚黑烟车辆1起。同时对县城重点区域,特别是两个空气站点周边2公里范围内的交通道路,持续加强洒水降尘,有效降低扬尘污染;三是开展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制定《南陵县2023年秋冬季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先后对全县103家工业企业采取有效管控措施,确保重污染天气下快速启动应急减排。同时扎实做好重点企业 voc 减量化治理,加快推进南陵县小乔路小微餐饮整治示范一条街整治项目建设,实施“一户一方案”净化整治改造,推动餐饮业环境管理水平整体提升;四是加大秸秆禁烧工作力度。采取全面防控与重点监管相结合、宣传引导和巡查督查相结合的方式,持续加大重点时段秸秆禁烧巡查力度,落实全域禁烧长效监管机制,压紧压实属地秸秆禁烧责任,最大限度降低秸秆焚烧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有力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2.扎实推进碧水保卫战。今年以来围绕漳河水质稳步达标、黑臭水体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等重点工作,扎实推进漳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聚力打好黑臭水体歼灭战、断面达标攻坚战、水质提升持久战,持续改善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一是聚焦水环境治理过程中存在的短板,积极争取中央水污染防治补助资金。今年以来累计谋划入库项目4个,总投资9000万元,争取获得上级环保资金3000万元;二是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按照“谁超标、谁赔付,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县政府投资791万元,在全市率先探索建立县域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机制,在各镇河流交汇断面新建7处水质自动监测站点,将漳河干、支流控制断面水质达标情况纳入生态补偿范围,持续改善重点跨界河流水质。实施弋江镇水环境治理项目,三里镇、许镇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提升改造项目,许镇镇马仁、黄墓街道生活污水提升项目,大力提升镇区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有效解决“清水进、清水出”问题;三是持续强化国省市控考核断面环境监管。每月组织对监测站点上下游开展巡查监测,今年以来,我县境内6个国省市控考核断面均未出现预警通报情况,1—12月份,全县列入考核的6个断面全部稳定达标,累计获得生态补偿金300万元。
3.稳步推进净土保卫战。一是加快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列入年度计划的22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8个行政村环境整治、2个镇政府驻地污水提质增效、4条黑臭水体治理任务全部按期完成;二是助力乡村生态振兴。制定《2023年南陵县乡村生态振兴工作要点》,成立生态振兴专项小组,建立常态化调度推进工作机制,有效衔接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带动乡村生态振兴,2023年我县工山镇跃进村获评省级生态振兴试点村;三是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347万元,用于实施南陵县历史遗留矿区污染源污染状况调查项目,目前项目已建成发挥效益;三是依法对智能物流产业学院、快递文化创意基地、奚滩医院等三个项目地块土壤污染状况开展调查,确保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同时督促新增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开展隐患排查、自行监测,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四是督促全县产废单位依法完成了2023年度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备案工作,先后对芜湖舜富等企业开展危废帮扶检查,助推企业规范化管理;五是持续对全县尾矿库集中区地下水开展监督性监测,不断推进尾矿库污染防治工作。
(二)坚持问题导向、压实整改责任,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有了新进展
1.狠抓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改。聚焦生态环境各级各类警示片反馈和披露问题,持续加大督导检查,强力推进问题整改。制作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县级警示片,主动曝光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为迎接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我县自9月份起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大排查、大起底”工作,累计自查发现104个突出生态环境问题,10月份市环委办下沉预督查,交办73个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有所问题已按照“问题、措施、标准、责任”四项清单要求逐一交办各载体责任单位整改,正在集中攻坚、重点督办,健全清单化、闭环式整改机制,确保在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开始前全部完成整改。
2.持续推动环境信访问题解决。坚持领导带案下访和绿桌恳谈制度,累计开展领导“带案”下访12次、绿桌恳谈5次。1-12月份全县环境信访件335件,比上年同期下降8.5 %,信访件及时受理率和按期办结率均达100%。
3.提升生态环境执法效能。持续开展工业企业排查整治、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专项整治、家具行业整治提升行动、打击危险废物和自动监控弄虚作假环境违法犯罪行动、排污许可与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执法检查等专项执法行动。全年共检查企业410家次,处罚企业14家,罚款金额123.053万元。
(三)坚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释放新动能
1.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优化环评审批服务,简化管理申请审批效率和质量,对重大项目、重要事项实行专人受理,全程跟踪,提前服务,快速审批,项目审批过程中同步完成批前公示、批复公示、双随机一公开、事项网上办理等工作,做到告知承诺建设项目环评报告表即来即办。积极贯彻落实环评豁免和告知承诺制审批,按行业实行建设项目环评豁免和告知承诺制,今年以来共受理并审批告知承诺制项目10个,总投资10.08亿元;持续推进“环企直通车”和服务企业“十百千”行动,累计走访企业45家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10余个,提出“帮扶暖企”措施30余条。
2.源头管控把好项目质量关。实施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和准入清单管理,今年以来共出具项目评估意见30余项,从源头管控“两高”项目和重污染项目,为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3.推进环保产业“双招双引”。成立产业“双招双引”专班,对“双招双引”平台中新签约项目,及时更新项目信息,跟踪做好服务,正在积极谋划申报省级 EOD 模式项目,争取纳入国家试点。
(四)坚持守住自然生态安全底线,生态风险防范得到新加强
1.全面完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以获评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为基础,乘势而上、奋楫笃行,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通过久久为功的努力,今年10月份,我县成功获评第七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并作为唯一县级单位受邀参加了2023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讨会,县委书记李新宇同志围绕“坚持‘两力’共进、‘五链’转化,奋力打造两山理论创新实践样板”在大会上作了主题发言。
2.持续强化自然生态保护监管。扎实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成立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安排专人巡查,组织对自然保护区遥感线索点位进行核查,对重点问题开展实地督查。截至目前,“绿盾”行动整改完成率100%。
3.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今年以来结合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六·五”世界环境日、全国低碳日等重大节日活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活动,组织环保志愿者、学生及社会公益组织参观扬子鳄保护区,野外放归扬子鳄90余条,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
二、存在问题
一是大气环境质量不稳定。与往年同比,今年我县优良率有所下降,今年余下天数完成年度空气优良率目标形势异常严峻。
二是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进展不快。2023年共交办突出生态环境问题241件,目前已验收销号95件,处于堆积状态。
三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存在短板。今年省市要求我县农村污水治理率达到37%,目前我县仅完成22%。特别是少数镇政府驻地目前仅完成污水主管网建设,支管网建设周期长、进度慢,导致当前污水收集范围有限、水量偏少、只达到设计能力的三分之一,农村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管网破损、不完善,清水进、清水出现象较多。
二、2024年工作安排
2024年我局将继续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一是全面开展国家级“两山”示范基地创建工作,力争年内全面创建成功。
二是进一步压实大气“五控”举措,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保持静态空气质量全市最优。
三是启动各级各类反馈问题整改验收“大起底”行动,“一题一策”打好歼灭战,确保整改验收率走在全市前列。
四是始终保持环境执法高压态势。通过严格环境执法,不断优化公平竞争环境、倒逼企业大幅消减污染物排放总量,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保驾护航。
五是有效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风险。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坚决防范“黑天鹅”“灰犀牛”现象。
六是着力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确保“管发展、管生产、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的责任持续落实到位。
七是加快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以碳达峰、碳中和为抓手,严控高耗能、高排放项目,推进环评审批和监督执法“两个正面清单”改革举措制度化、规范化。
九是强化党建引领,全面打造生态环境保护铁军。
2023年1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