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消保委发布盲盒消费警示
近年来,盲盒经济逐渐火热,并迅速成为一种新潮的消费形式,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诸如商品质量及售后服务差、过度营销、虚假宣传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一些未成年人迷恋其中,不利健康成长。为此,芜湖市消保委发布消费警示,提醒广大消费者理性对待盲盒消费。
一、消费者要了解盲盒消费问题的表现形式,谨防上当
1.商家过度营销,消费者易中套“上瘾”。部分商家利用消费者猎奇心理,夸大商品价值,诱导过度消费。某品牌快餐店与某盲盒销售商曾联合推出“联名款盲盒套餐”,有消费者为集齐所有盲盒,竟一次花10494元买了106份套餐。
2.商家涉嫌虚假宣传,货品与宣传不符。由于盲盒不能通过外包装了解内在商品的品类与质量,一些不良商家利用盲盒销售三无产品、二次销售品、假冒伪劣商品,甚至严重货不对板。某消费者投诉,在网上购买了盲盒,收货时物流公司称其中商品为手机,需另收取保价费用192元,消费者付费后,却发现盲盒内是两副扑克牌。另有消费者投诉,某精品店销售的19.9元的盲盒内是一款存在明显使用痕迹的帽子。
3.售后服务得不到保障,消费纠纷和解困难。所购盲盒出现问题时,部分商家称质量问题只退不换或故意拖延处理。某消费者投诉,在网上购买了2个随机福袋,商家承诺每个福袋内含5件商品且无重复,但福袋内实际仅有4件商品,且之间也有重复,要求退换货,商家却拖延处理。
4.渗入未成年人群体,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今年央视“3·15”晚会曝光了一些文具店、小卖店在学校周边开展各类抽奖活动,其中有些奖品是有毒有害的三无产品,却使许多学生深陷其中。还有部分学校周边商店,销售印有“惊喜盒”“神秘盒”等字眼的“文具盲盒”商品,使许多小学生沉迷其中。有消费者反映,其孙女在学校旁文具店购买盲盒,一周时间就花了3000多元,其很多同学都抱“赌一把”的心理热衷购买,极不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二、消费者应强化盲盒消费的防范意识,理性消费
1.认清本质,理性消费。消费者应认识到盲盒主要是利用顾客抽到心仪物品的意愿进行营销。所以,作为消费者要结合自身的经济条件等,理性购买,不盲目跟风,不无端浪费金钱。
2.准确识别,防止受骗。要尽量选择信誉高、口碑好、销售规则透明、售后服务完善的商家进行交易。收到盲盒后要仔细查看生产日期和相关质量安全认证标识等关键信息,防止上当受骗或出现安全问题。
3.关爱学生,呵护成长。有调查发现,学生等未成年人群体购买盲盒与社交需求有关,且相较于成年人,未成年人更易购买成瘾。为此,提醒广大家长朋友,作为未年人的监护人,应加强引导,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同时,家长如发现学校周边存在销售劣质盲盒或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时,应及时通过12345、12315等热线向相关部门进行举报。
4.保留证据、积极维权。购买盲盒应注意索要和留存票据、商家广告宣传信息等,以作维权凭证。当发现自身合法权益受损时,应及时与经营者沟通协商,协商不成的可向相关部门投诉或向法院提起诉讼等方式进行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