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陵县籍山镇新建村:常抓防灾减灾筑牢安全防线
社区是群众生活的基本单元,也是群众应对自然灾害、安全生产事故的前沿阵地。为提高社区综合防灾减灾的实力,助力乡村振兴,保障居民的安全与福祉,南陵县籍山镇新建村多措并举提高社区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提升居民的防灾避险自救意识和能力,营造安全、稳定的乡村环境。
整合资源,强化村级防灾减灾基础。一是完善应急避难场所。利用百姓大舞台、防灾减灾广场、九连中学、九连农贸市场设置安全避难所,可临时容纳500人,确保在灾害事故发生时有一个安全的地方供居民避难。二是补充应急救灾物资。建立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室、微型消防站,配备帐篷、棉被、发电机、铁锹、救生衣、灭火器、手电筒等应急物资和消防物资,与周边超市签订应急物资储备协议,确保在紧急情况下开展应急救援,保障基本生活和对外通信。三是加强应急力量建设。以志愿者、社区村干部为主体,建立社区综合应急队伍,发挥社会救援力量,与南陵先锋救援队签订应急救援联动服务协议,共建基层安全防线,在关键时刻确保应急响应能力。
活动丰富,营造防灾减灾宣传氛围。一是多方参与宣传减灾知识。新建村经常性开展防灾减灾系列宣传活动,如防灾减灾知识讲座、应急救护知识科普宣传等。邀请应急、消防、卫健、科技等领域工作者,讲解地震、火灾、洪水等常见灾害的识别和防范应对措施,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居民积极参与,切实增加了防灾减灾知识,提高了自我保护的意识。
二是营造氛围培育防灾意识。村部宣传栏设置防灾减灾专栏,普及常见自然灾害和安全应急知识,展示新建村灾害风险地图。以防灾减灾为主题,打造综合减灾安全示范广场,广场有极具互动性、科普性、趣味性的防灾减灾小知识、供人休憩的“平安亭”等。
数字赋能,强化乡村风险化解能力。新建村加强居民群的管理,及时发布各类灾害预警信息,打破信息壁垒,社区居民采取有效的预防和保护措施,互帮互助,加强社区整体防灾自救互救能力。同时,每个村民组都装有喇叭等应急广播设施,确保突发灾害事故时,辖区内所有村民能够及时避险,知晓灾害事故发生的相关情况。依托智能语音交互系统,落实直达基层“最后一公里”的临灾预警“叫应”机制,灾害信息员通过灾害预警系统等信息化手段及时向上级报送风险隐患和受灾情况,为救援决策提供支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