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县第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第15号代表建议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发布时间:2017-10-12 09:46信息来源: 南陵县商务局(粮食局)阅读次数: 字体:【  

南商〔2017〕90号

 

关于县第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第15号

代表建议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办理类别:B

 

李健代表:

现将您提出的关于《发展我县旅游业的建议》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我县作为芜湖市副中心城市、滨江山水城市的“后花园”和国家生态示范县、首批国家农业示范区和全省农业科技示范园,近年来,紧紧围绕“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龙头来抓,使旅游业在全县经济比重中占有重要份额,建设旅游经济强县”的工作部署,重点发展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业呈现了蓬勃发展的势头。目前,国家4A级旅游景区2个、3A级旅游景区1个、2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级地质公园1个;省级森林公园2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4个;国家四星级旅游饭店2个、三星级旅游饭店4个;五星级农家乐6个;五星级旅游餐馆1个;旅游定点生产企业6个;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1个;安徽省优秀旅游乡镇3个;旅行社14个(含营业部),为中国最具魅力文化休闲旅游县、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安徽十大全域旅游目的地品牌、安徽省重点旅游县。2015年,旅游接待267.9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6.95亿元;2016年,旅游接待295.8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8.63亿元,比“十二五”前期翻了好几番,翻开了南陵旅游崭新的一页。

为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省委、省政府《关于将旅游业培育成为重要支柱产业的意见》(皖发〔20179号)文件精神,加大旅游改革、创新和提升力度,推进我县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县委县政府把深化我县旅游业发展机制改革列入2017年工作要点改革任务,目前正在有序推进,结合您提出的建议,我县旅游业发展机制改革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创新体制机制

1、构建强有力的推动部门。通过部门整合,充实人员力量,做实、做强旅游管理部门,完善更高层面的统筹协调、信息共享功能,特别是强化资源整合、产业规划、综合执法、旅游营销、政策协调、资金管理、旅游经济运行监测及综合考核等职能;待条件成熟时,组建县旅游发展委员会,进一步推动产业促进、资源统筹、发展协调和服务监管工作,将旅游业打造成全县重要的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2、建立有效工作推进机制。组建县旅游发展公司,实施市场化运作,推动旅游景区景点、旅游外部设施、旅游线路、旅游产品等谋划建设、开发运营一体化。公司既是产业企业,更是平台企业,引进社会资本,投资建设重点旅游项目和旅游基础设施,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培育旅游消费热点,促进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3、理顺重要景区管理体制。通过机能整合,构建大景区管委会体制,实施统一规划、统一保护、统一开发、统一管理、永续利用,统筹解决丫山、大浦等重点景区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探索建立“管委会+公司”管理模式;支持有实力的国有大型企业优先取得重点旅游景区特许经营权。

4、加大政府引导性投入。充分发挥财政发展资金作用,逐年增加旅游资金投入;制定相关资金管理及使用办法。

5、建立旅游智库。邀请旅游业专家、学者(含旅游专业教授、资深旅行社从业者、专业旅游咨询服务公司高管等)组成南陵旅游智库,参与全县旅游产业发展的调查、研究、论证,并以例行咨询会等方式,为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项目提供决策支持。

二、提升规划品质

1、县域旅游规划。结合我县地理、文化、历史、经济、旅游现状、重大项目招商引资情况,对比周边旅游发展现状,编制《南陵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特别是操作性、落地性强的近期规划。

2、旅游产品目录。结合旅游总体规划,编制全县旅游产品、旅游项目指导目录,制定旅游公共服务、营销推广、市场治理、人力资源等专项规划和行动方案。

三、推进产业融合

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带动作用,通过“旅游+”战略,扎实推进全地域、全产业、全资源、全方位融合,丰富旅游产品体系,增加有效供给。

1、旅游+农业。农业开发或水利项目建设,按照田园综合体的要求实施。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从旅游开发角度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并加大游乐、体验和文化植入。结合旅游扶贫、色彩农业、色彩林业等工作,建设5条乡村风情带,实施森林山庄、鲜花村庄、花园庭院、风景田园等试点细胞工程,串点成线、连线成片,不断丰满乡村旅游景观。引进农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统合农业旅游、农副产品展示和经贸活动,打造“山乡农博会”品牌。引进农科团队,组建并打造“教育农园”品牌,吸引周边城市居民及学生客源。3年内培育3个以上体验式农业旅游品牌。

2、旅游+工业。依托全县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大力引进并发展壮大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绿色旅游食品产业、以植物活性提取为主的绿色生物医药产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鲜明地方特色的时尚性、实用性、便携性旅游商品,提高旅游购物在旅游收入中的比重。发掘本土传统工业精髓,梳理工艺流程,建立观赏通道,开发一批集“制造-展销-体验”于一体的工业游学项目。3年内培育2家以上的工业旅游示范项目。

3、旅游+服务。挖掘老字号特色小吃,落实商标注册、知识产权保护,并择优申遗。培养养生山庄、休闲农庄等旅游新兴业态。提升饭店、农家乐品质,建设自驾车旅游营地,发展多类型酒店、旅游民宿、露营、帐篷酒店等新型住宿业态;促使15星级酒店项目落地,引进2家以上4星级酒店项目,培育3家以上高端民宿项目。

4、旅游+文化。在持续开展“牡丹节”、“村长有约”等节庆活动基础上,策划踏青赏花、水果采摘、乡土美食、山地徒步、山水宿营等四季旅游专题节庆活动,积聚人气,富民增收。3年内,将培育3个以上在长三角具有影响力和持久效应的旅游节庆活动品牌;建设3个以上的文化休闲旅游示范项目。

5、旅游+康养。结合本地中草药资源及传统中医药文化,引导丫山、大浦、霭里开发医疗健康旅游、中医药旅游、养生养老旅游等健康旅游业态;开发系列化药膳、药酒、药浴等旅游保健商品。3年内培育3个以上康养旅居项目(基地)。

6、旅游+体育运动加大山水运动基础设施建设及招商引资,策划山林徒步运动、探险体验、涉水体育项目等休闲赛事及节庆活动,提升全县山水森林旅游特色吸引力;3年内,培育2个以上的运动休闲优秀项目(旅游基地)。

 7、互联网+智慧旅游。建立互联互通的旅游大数据中心为核心,建立覆盖全域的智慧旅游系统,实现旅游景区流量实时监控、发布,完成自媒体发布平台、旅游信息公共服务与咨询网上平台建设,景点、景区WiFi覆盖,打造智慧票务系统、智能导览系统、旅游产品分销系统。

四、打造精品景区

1、景区提升。依托全县旅游总体规划,以大浦乡村世界、丫山风景区、霭里景区等为核心,引进社会资本,在旅游产品开发及品质提升上形成突破,由生态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从景区向周边扩延,打造8个以上具有旅游功能的美丽乡村,培育5个以上景区化的休闲农业观光园。

2、景区创建。以景区创建为抓手,积极促进重点景区提档升级。3年内初步完成大丫山景区的规划建设,打响大丫山品牌并完成国家5A级景区申报;丫山花海石林、大浦乡村世界旅游区打造成长三角一流的乡村旅游精品集聚区;成功申报1个风情旅游小镇、1个特色小镇。

3、精品线路。整合全县自然及人文景区、传统村落、旅游交通、餐饮住宿等要素,挖掘历史、地域、民俗、农耕、非遗等文化资源,并借助已有规模化景区,以景区+美丽乡村培育旅游线路,策划并重点培育6条主题化旅游线路,含乡村休闲、健康养生、红色教育、访古探幽等,推进旅游扶贫和旅游富民,共建共享。

五、实施品牌战略

1、品牌宣传。利用客源目的地户外广告资源,多维度宣传、推介统一的“南陵旅游”视觉传达系统;建立完善南陵旅游官方网站、南陵旅游官方微信平台、南陵旅游官方微博平台;建立南陵旅游图片及视频资料库;邀请长三角地区主营中短途游的旅行社考察南陵旅游;在长三角区域召开旅游专项推介会;落实《乡约南陵》旅游画册、《南陵旅游商品手册》、《南陵旅游攻略》、《南陵乡村旅游地图》、《文明旅游、安全旅游手册》、南陵旅游宣传片等宣传资料的编印、制作、推广。

2、品牌深化。编制旅游项目招商纲要,在江浙沪区域,选择性召开旅游推介会、银旅对接会,对接国内知名旅游集团,引进社会资本,加快旅游项目开发。三年内引进2家以上国内外知名旅游品牌、旅业集团。

六、完善服务体系

1、规范完善旅游引导标识系统。查核大浦乡村世界、丫山风景区、霭里景区,确保规范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编制全县旅游引导标识规范手册,面向全县涉旅场所,规划并落实规范、合理、清晰、完整的旅游引导标识体系。

2、落实垃圾管理。建立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工作流程体系、队伍,并强化监督、查处力度,推动全域卫生无死角。加强全民保洁教育,以“清洁南陵”为抓手,建立监督管理制度并有效执行。

3、实施厕所革命。实施“厕所革命新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全县美丽乡村、农家乐厕所改造、增建,实现数量充足、干净卫生、使用免费、管理有效。通过宣导、政策引导,鼓励对外服务场所厕所免费对游客开放。制定制度、措施、标牌,营造健康文明的厕所文化。

4、普及旅游停车场。结合全县旅游规划及详规,在各景区、景点建立配套完善的旅游生态停车场。制定完备、科学的旅游停车场管理制度并有效督查实施。

5、完善游客中心。督查现有景区游客中心,确保其软硬件符合相应标准;结合规划,布局并建立全县旅游集散中心;城乡建设及乡村整治中,同步推进旅游绿道、骑行专线、登山步道、共享单车等公共休闲设施建设。

七、营造发展环境

1、提升行业服务水平。参照行业国家、省相关标准,重点开展A级景区、星级饭店、旅行社、星级农家乐等旅游服务业标准的推广、落实工作。聘请专业师资,对全县旅游管理者和旅游从业人员实施旅游服务标准化及技能培训。深化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开展“亮牌经营、诚信经营、模范经营”评比活动。

2、强化旅游管理。完善旅游管理制度、检查制度、报备制度、联席制度等,加大旅游、市监、公安、交通、卫生、物价、安监、法院等部门联合执法力度,落实旅游安全责任制度,健全旅游安全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和救援机制;特别是在A级以上景区,进一步强化公安、工商执法力度。

 

2017年8月17日

 

联 系 人:汪  力     

联系电话:682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