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县第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第18号代表建议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发布时间:2017-10-12 09:44信息来源: 南陵县商务局(粮食局)阅读次数: 字体:【  

南商办〔2017〕89号

 

关于县第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第18号

代表建议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办理类别:A

 

许全付代表:

现将您提出的关于《大力发展我县乡村旅游业的建议》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兴县”发展战略,依托独特的山水文化,充分发挥区位、生态、资源优势,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乡村休闲旅游业,特色乡村休闲旅游呈现了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在省内和长三角地区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美丽乡村建设考核连续三年位列全省沿江片第一名,获省先进县称号。

一、发展现状及成效

1、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我县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迅猛,从2004年起步,经过10余年的培育和发展,呈现出规模不断壮大、管理日趋规范、质量稳步提升的发展态势。大浦致力打造中国“低碳”乡村旅游目的地,获全国十佳休闲农庄称号;丫山获批国家牡丹园、省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霭里获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称号。现有的以农家民宿为主体的乡村旅游已吸引了上海、江苏、浙江、南京等地大批游客而来,而且很多都是一年来2-3次,来南陵旅游度假已成为部分游客群体的习惯,目前这里已成为长三角重要的休闲旅游目的地之一。2016年共接待乡村旅游游客1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5亿元,黄金周期更是日均接待游客0.5万人,其中自驾游游客呈现每年递增势头。尤其是霭里·万兴村长有约过小年、板石岭千年丹桂吟诗节等乡村旅游节庆活动的成功举办,激活了乡村旅游大发展的内生动力。

2、带动致富效应明显。以农家民宿(农家乐)为主体的乡村旅游的兴起,为我县农村劳动力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使广大农民足不出户就能致富。以霭里、大木山村为例,据2016年数据统计,全村从事与农家民宿(农家乐)旅游相关工作的占全村劳动力的将近40%50%以上的农家民宿(农家乐)的营业额超过20万元,户均营业额约10万元,户均净收益在5万余元。烟墩镇霭里村通过建立乡村旅游创业孵化基地的方式,依托生态农业旅游专业合作社,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得到县人社、旅游等部门专业创业指导,还能享受镇财政50万元的孵化项目资金。孵化基地建立以来,在多项“利好”政策的引导下,霭里乡村旅游投资消费热情不断增长,有效激发了乡村旅游业的新活力。创业孵化基地已成功孵化适合霭里乡村旅游创业实体50余家,依托大木山、西山、仓里美丽乡村示范点,发动民间资本投入村居设施改造、历史文化挖掘,科学规划家庭旅馆、农家乐、乡村超市、采摘园、垂钓、养生等创业实体,并将创业扶持资金与乡村旅游设施项目进行合理对接,实现了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

3、发展格局初步确定。2014年以来,先后委托专业规划机构编制了《南陵县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大格里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八都何生态环境规划》、《联三村生态旅游区建设规划》。经过反复论证,确定了将我县打造成为芜湖及皖江城市带的后花园,推进重点景区建设,加快打造休闲旅游目的地。通过生态引领,充分放大生态环境优势,加快打造生态休闲品牌;通过软硬件建设并举,加快完善旅游基础设施,逐步优化旅游环境;通过品牌驱动,提升旅游景点品质,引入知名旅游企业。基于距离市区较近的区位优势,发挥大浦乡村世界的影响力,依托许镇奎湖等资源,围绕芜湖市东方奥兰多的发展定位,开发以为主的板块旅游,突出动感、时尚、娱乐等元素,充分发挥规划、区位、市场等多重优势,重点打造拓展基地、水上运动、三国主题娱乐、水上乐园、乡村俱乐部、室内虚拟运动等主题娱乐类产品,并加快发展旅游商品生产基地和自驾车营地建设。 依托三国文化、历史遗址等古文化资源进行旅游产品开发及创新。大工山古铜矿遗址借鉴澳大利亚墨尔本疏芬山淘金古镇的开发模式,就地复原历史场景,恢复重点历史遗址。牯牛山遗址借鉴常州春秋淹城的开发模式,依托历史文化,就近创新旅游产品。此外,复原黄盖墓等历史遗址。整合优质的生态资源、丰富的中药材资源,融合空间私密感,打造生态康疗休闲产品,并配套建设自驾车营地。依托小格里、仓里、大木山等优质的生态环境,打造生态景观、历史人文充分融合的生态休闲园,并引入精品养生餐饮、生态营地、休闲垂钓、主题住宿、中药草堂、茗茶坊、婚纱摄影等系列产品;生态康疗社区围绕康疗发展理念,采用独特个性的建筑样式,打造生态康疗社区。打造接待、票务、导游、救助、医护、商务、会议、展览、咨询、体验、休憩、住宿等于一体综合性旅游服务中心。依托高铁站的人流集聚效应,打造旅游商贸服务区。重点推进农业科技园、采摘、园艺、民宿以及精品农家乐等农业休闲游憩项目。按照总体发展格局,把我县乡村旅游度假区打造成生态旅游度假第一目的地。今年,按照全域景区化的要求,已着手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优秀旅游乡镇、乡村旅游示范村、星级农家乐,以景区理念规划全县,将全县各旅游景点、农业观光区、特色产业区、美丽乡村、田园风景各节点进行系统整合。

4、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目前我县特色乡村休闲旅游已初步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的行业服务体系。

吃住南陵农家菜奎湖漂鱼界山老鸭汤弋江羊肉朝阳牛肉以它味美、新鲜、地道的口感受到了广大游客的欢迎,曾举办过首届大浦绿洲欢乐美食节、全县农家菜肴烹饪技术大赛等活动,评选出最具有南陵农家特色的菜肴。南陵的住已形成农家客栈、特色民宿和精品酒店三种类型。其中农家客栈(农家乐)达225家。

开通了旅游直通车,大浦乡村世界景区自备3辆旅游大巴,接送游客从沪、苏、锡、常、宁等地到南陵旅游。在牡丹节节假日高峰期,丫山风景区调度60余辆大巴接送游客。同时,景区大巴还将游客从景区不断输送到周边乡村旅游点游玩。

景区及乡村旅游点内超市、农贸市场、旅游小商品市场等配套齐全,琳琅满目的土特产,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购买,为我县带来了强劲的二次消费,形成了一条农特产品产业链。

目前已初步形成苗木、蔬菜、水果等为主导特色的农业采摘休闲园。主要有樱桃、蓝莓、葡萄、草莓等,可以说月月有水果。当地的农事节庆活动也很丰富,每年都举办牡丹文化旅游节、蓝莓采摘节、丹桂节等。

5、基础设施不断夯实。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国家A级景区创建,按照乡村旅游提升要求,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实施了一批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实施乡村旅游道路建设、游客中心改建、形象大门建设、文化健身广场建设、休闲绿道建设、景点提升、标识系统完善规范等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工程项目建设。同时,狠抓环境整治,对县域范围内的农家客栈(农家乐)进行水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大提升行动。

6、管理体系初步建立。采取一办多职工作模式,各旅游乡镇镇组建了乡村旅游管理办公室,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实施对乡村旅游示范点的日常管理、市场秩序、交通秩序以及农家客栈(农家乐)等方面长效管理。农家客栈(农家乐)协会为农家客栈(农家乐)自治组织,由具有较高的奉献精神和带头带动的有影响力的农家客栈(农家乐)业主担任。通过协会团结乡里农户,农户间紧密合作,搭建起政府与农户间沟通的桥梁。协会将全镇农家客栈(农家乐)根据地域划分片区,通过各片区民主、公开推选的方式选举出理事,再经由镇农家客栈(农家乐)理事会选举产生会长、副会长、秘书长,通过以业主管理业主,以业主监督业主的方式,加强行业自律。

二、下一步工作措施

1、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科学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把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纳入同级旅游总体规划和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实现规划的相互衔接,切实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旅游、建设、交通、农(林)业等部门重点指导一批不同特色、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村镇规划。突出资源特色,以避免产品同质化开发为核心,以区域旅游线路整合乡村旅游产品为重点,分类指导,错位开发,实现乡村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坚持以城带乡、城乡统筹,推动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向乡村旅游点优先延伸、城镇公共服务向乡村旅游点优先覆盖。通过健全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使乡村旅游实现三通(通路、通上下水、通网络)、三线三边(铁路沿线、公路沿线、江河沿线,城市周边、省际周边、景区周边)、三清三拆(清路障、清淤泥、清垃圾,拆危房和残破建筑、拆违章建筑、拆旱厕)、四改(改厕、改气、改水、改厨)、四保(保生态、保民俗、保耕地、保质量)。到2020年,全县乡村旅游示范点基本实现乡村面貌景观化、基础设施城市化、旅游服务现代化。

3、大力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全县农业生产、农事活动、林业开发和水利建设等特色资源和乡土民俗文化,深入推进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森林旅游、水利旅游融合发展。依托自身的乡村土地、农家庭院、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农业资源、乡风民俗等资源条件,充分发挥农业、林业等资源要素与旅游的叠加效应,大力开发生态农业观光、城郊休闲度假、民俗风情体验、文化创意等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着力打造旅游特色村和乡村旅游精品。按照乡村旅游一镇一品、一村一景、一户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推出具有南陵特色的农家乐式乡村游、生态休闲式乡村游、参与体验式乡村游、民俗体验式乡村游、文化休闲式乡村游等乡村旅游系列品牌。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园(农业公园)、民俗文化村、养生养老村(基地)、农业示范基地(区)、休闲农场、主题庄园、养生保健园、精品民宿度假村、森林旅游、自驾车营地等乡村旅游新业态。

4、提升乡村旅游要素品质。围绕乡村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成立乡村旅游发展指挥部,细化任务分工,组织专项攻坚,实现乡村旅游特色化、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发展。餐饮方面:深入挖掘地方特色菜肴,推出一批色、香、味、形、质俱佳的地方特色菜,做到一家一特,丰富地方特色菜体系。住宿方面:大力发展农家住宿和精品民宿(或主题村落、生态驿站),规范和提升乡村旅游住宿的软硬件水平,积极发展民俗风味浓厚、农业特色鲜明的农家住宿,建立功能完善的乡村住宿体系。通行方面:改善和美化乡村旅游道路,建设出入通畅、集散随意的乡村旅游交通网络体系。加强外部交通建设,实现城市公交车向重点乡村旅游点的有效延伸;提高内部交通的通达能力,倡导徒步、自行车等低碳交通方式。卫生方面:加大乡村文明创建工作力度,根治乡村旅游环节脏、乱、差、破、败、丑现象,改善乡村环境卫生。商品方面:设计、开发、生产和销售具有南陵地域特色的旅游商品,重点突出文化特色生态特色三农特色等乡村旅游商品品牌,充分体现南陵县乡村旅游商品的绿色健康生态时尚理念,提升旅游商品价值。娱乐方面:引导支持发展一批大众型乡村文体娱乐活动,打造乡情特色浓郁的旅游娱乐文化项目,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品位。

5、加强乡村旅游资源保护。正确处理开发和保护的关系,以无碍自然文化景观为原则,科学开发利用现有乡村旅游资源,避免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人文景观造成破坏。生态保护:推广使用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保持乡村清新优质的空气质量。保护水体环境,集中处理乡村和集镇居民生产生活以及旅游接待设施产生的污水垃圾,保障整洁的村容村貌,保护优美的田园生态环境。保护传统文化特色的乡村聚落景观和乡村居住环境,形成环境和谐优美的农业田园景观。文化保护:切实做好古村落、古建筑和古通道的保护工作,加大对宗祠、牌坊、寺庙、名人故居的保护力度,防止城市化园林化破坏,不断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并积极申报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坚持组织文艺创作者深入美丽乡村建设点,对历史人文资源深度梳理挖掘,形成村故事、村铭、村志、族谱等,传承文化脉络,恢复地域乡土风情记忆。加强“十兽灯”、“目连戏”、“大鼓快板”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保护,弘扬剪纸、捏泥人、竹编、雕刻等民间工艺,接续乡村魅力文化脉络。

6、积极培育乡村旅游示范点。以县城和周边城市稳定的客源市场为基础,以民俗风味、特色鲜明的农业旅游项目、餐饮和娱乐活动为主要特色,重点培育和发展烟墩镇霭里、家发镇板石岭、工山镇八都何、许镇镇黄墓渡、何湾镇丫木脚、龙山等特色旅游村,大浦新村、雨田农业示范园、锡铂山庄等乡村旅游示范点,以丫山(含龙山)、大浦、小格里、乌霞寺等景区为依托的乡村旅游集聚区,以奎湖、青弋江(沿线)、漳河(沿线)、幸福闸(规划中)等湖泊或江河依托的渔家乐。

7、促进乡村旅游宣传推广。科学分析和定位乡村旅游目标市场,建立部门联合、上下联动的乡村旅游宣传促销和激励机制,加大南陵乡村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宣传推广力度。充分利用网络、电台、电视台、报刊等媒体,加大乡村旅游产品宣传,实现产品与市场的对接。把乡村旅游促销纳入旅游促销计划,抓好乡村旅游产品宣传促销的策划和组织工作。积极探索乡村旅游网络预订服务,鼓励旅行社等企业和各类有条件的旅游集散中心,开展专业的市场销售和网络促销,拓宽乡村旅游销售渠道。

8、加强乡村旅游教育培训。创新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方式。坚持农村现有人才与企业、院校输送人才相结合,坚持集中培训、选调学习、送教上门与组织技能竞赛相结合的培训思路,多形式提升从业人员技能。加强重点乡村旅游人才培养。重点加强乡村旅游行政管理干部队伍、乡镇村干部队伍、乡村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三支队伍建设,提升指导服务、管理经营、实用技能三方面能力。以直接提升从业农民的服务水平与技术技能为核心,利用全县中等职业教育资源重点开展乡村旅游经营户、乡村旅游带头人、能工巧匠传承人、乡村旅游干部四类人才和乡村旅游导游、乡土文化讲解等各类实用人才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依靠人才支持和智力投入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2017年8月17日

联 系 人:汪  力     

联系电话:682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