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工作总结和2018年工作计划
2017年全年,预计开发区全区可实现固定资产投资87.1亿元,同比增长16%;预计可实现产值199亿元,同比增长10%;预计可实现税收4.2亿元,同比增长11%。
一、2017年工作总结
1.招商引资工作。开发区1-10月份完成签约项目3个,分别为:(1)年产10万吨再生铝深加工生产线项目。项目由上海舜富压铸股份有限公司投资,总投资总2亿元。(2)扩建新增11条塑料燃油箱生产线项目。项目由芜湖顺荣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投资,项目投资总额15亿元。(3)无人机研发生产项目。项目由陕西瀚科瑞杰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投资,项目投资总额5000万,目前已注册成立安徽鸿图瀚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在谈和跟踪项目有6个,分别为:(1)年产300-500万台手机整机及LCD显示屏、摄像头、电池等手机相关配件生产项目,由深圳天基科技有限公司投资,计划总投资50000万元。(2)高档精密注塑件研发生产项目,由杭州南朝科技有限公司投资,项目总投资1.2亿元。(3)植保机项目,由中联重机股份有限公司投资,项目总投资1亿元。(4)打捆机项目,由中联重机股份有限公司投资,项目总投资1亿元。(5)自动伸缩皮带机研发生产项目,由南京冠超工业自动化有限公司投资,关于投资细节还在进一步沟通。(6)电动车研发生产项目,由天津宝岛车业集团有限公司投资。
2.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区在公共配套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完成了标准化厂房对外交通-桥梁部分、富春纺织厂房维修、龙池路东侧雨水管道改建工程及明特威、谷之源、鑫丰矿物场地平整;二期道路配套及环境整治,燕山路南侧(S216~涌珠泉路段)环境整治及标准化厂房对外交通(桥梁部分)已竣工验收;标准化厂房10#楼(食堂等综合配套)、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改造项目已分别完成总工程量的95%和90%;涌珠泉路—龙池路段河道整治已开工建设;古亭河(鑫九段)渠道整治项目合同已签,因项目红线占用土地未征收及地表附属物需清除等原因暂未开工;S320沿线污水管网改造项目已完成龙池路、太白大道两处穿S320顶管,目前正在施工茶场路口及戴塘路口顶管;梅花山路一标段及水系,已完成雨污排水、土路基,正在施工级配碎石层;水系西起七星河路,东至茶场路,目前完成戴塘路至茶场路段560m,剩余戴塘路-七星河路段1500m因土地补偿款差价未补发到位,青苗附属物未处理,目前尚未进场施工;梅花山路二标段,8月18日开标,目前施工单位已在对部分路段进行清表,因拆迁等原因还不能全面开展建设。
3.园区经济发展。2017年全年,预计开发区全区可实现固定资产投资87.1亿元,同比增长16%;预计可实现产值199亿元,同比增长10%;预计可实现工业增加值45亿元,同比增长10.5%。预计可实现税收4.2亿元,同比增长11%。
4.社会服务工作。一是积极为入区企业做好财政奖励工作,完成钱林电子、龙邦科技、来邦科技、绫俪时装、狮丹努服饰、古麒羽绒、恒瑞汽车、雅葆轩科技、铭信节能、元品包装等企业财政奖励兑付工作及南天巨丰、金航建筑、上昱大、绿庄景观、能博万、腾信实业等企业社会化厂房及标准化厂房租金等费用兑付工作;二是积极协助企业引进人才和招工工作,完成2017年春季招聘会,协助36家企业完成1000余人招聘工作,并积极组织开发区企业申报高层次人才、产业创新团队及大学生生活补贴等,成功申报高层次人才2人;三是积极为区内60余家企业800余户租户做好蓝领公寓管理服务相关工作,并引进安徽中梦维家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利用蓝领公寓11、12幢宿舍楼,积极推进人才公寓改造工程。四是逐步完善标准化厂房的基础配套建设和物业管理工作,今年标准化厂房变压器移交整改工程已完工,630变压器已由供电部门抄表到户。五是扎实做好信访事件调处工作,先后调解30余起劳资纠纷、5起工伤事故和多起群访事件,使企业劳资矛盾、突发事件等情况得到及时化解。
5.安全生产工作。开发区围绕2017年安全生产目标,以“铸安行动”为重点,以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职业卫生基础建设为抓手,认真开展“打非治违”和第十七个“安全生产月”活动,促进了开发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上半年以来,开发区未发生一起生产安全责任事故,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截至目前,检查各类投产企业82家次,餐饮等其他场所3家次,下达现场检查记录82份,发现隐患171处,已整改155处,整改率达到90.64%。和县安监局联合检查,下达检查记录2份。通过中介服务机构购买专家服务,已在5月中旬对中联重机等18户重点监管企业开展了安全检查,现已将检查结果反馈至企业,要求企业限期整改;继续强化对区内出租厂房的动态管理,不断完善开发区出租厂房台账,截至目前,共有出租企业64家,承租单位225家(户);加强环保管理,强化监督检查,截至目前,下达环保巡查记录29份,与县环保局联合下达检查记录5份。根据《南陵县燃煤小锅炉淘汰工作方案》的文件精神,要求使用高污染燃料锅炉的企业以改气、改电、改生物质燃料等方式对燃煤小锅炉进行淘汰改造,目前,已对区内18户企业的20台锅炉建立了台账,已全部实行了节能环保改造。同时,结合“安全生产月”活动,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不断提高企业负责人和安全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能力。
6.无偿献血工作。开发区管委会大力组织园区干部职工群众参加无偿献血活动,年平均献血超450人次,2016年6月,开发区被市政府评为“2013-2015年度芜湖市无偿献血先进集体”。今年,开发区无偿献血任务数446人次,目前已完成约150人次。
二、年内重点工作安排
1.全力推进重点工程建设。2017年,开发区承担重点工程项目9项。目前,开发区在公共配套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完成了标准化厂房对外交通-桥梁部分、富春纺织厂房维修、龙池路东侧雨水管道改建工程及明特威、谷之源、鑫丰矿物场地平整;完成龙池路、大工山路、古亭河沿线绿化提升设计,龙池路一百米样板段景观工程及开发区茶场路、大屋路、燕山路等部分道路绿化提升工程全面完工;正在按计划推进二期道路配套及环境整治,燕山路南侧段工程、梅花山路及梅花山水系、标准化厂房10#楼(食堂等综合配套)、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改造项目、S320沿线污水管网改造项目、涌珠泉路-龙池路段、鑫九水系等工程;开发区物流产业园项目规划建设已列入管委会重点工作,正在积极研究谋划中。
2.加快推进PPP项目合作前期工作。9月25日,我县与安徽省路网交通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关于PPP项目合作的框架协议,就开发区道路景观提升、存量项目盘活、新建项目、产业运营等方面合作进行了初步约定。为加快推进PPP项目前期工作,10月27日,邀请路网集团专家来陵开展业务培训。年内,一是要加快制定PPP项目推进工作的任务清单;二是由管委会牵头负责对开发区存量厂房、企业厂房需求和配套功能提升需求进行梳理汇总。
3.加强招商项目落地服务相关工作。发挥开发区推进项目落地和双清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作用,与县招商局及各招商小组保持沟通,对新引进的招商引资项目主动提前对接,加强对招商项目服务与管理的前期介入,梳理、建立招商项目需求台账,主动与供水、供电、燃气公司等部门沟通,为入区项目提供项目选址、规划设计、开工建设等相关基础服务,促进入区企业尽快落地投产见效。
4.提升开发区建设管理工作水平。进一步加强规范开发区工业厂房租赁、闲置低效用地清理、强化过程监管、环境整治提升。一是建立健全开发区存量工业厂房台账、全面实行租赁项目准入和工业厂房租赁备案制,不断加强现有租赁工业厂房企业排查清理,全面规范开发区工业厂房租赁管理;二是加强“双清”、“腾笼换鸟”等工作力度,清理处置闲置和低效用地,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利用效益;三是强化过程监管,环境整治提升。建立开发区建设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分析研判、交流和协调开发区市容管理、功能配套、工业厂房租赁、闲置低效用地清理等方面存在的各类问题,各相关职能部门协调配合,定期开展联合执法检查。
三、2018年工作计划
2018年,开发区要以推进产业体系和功能配套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步伐,不断促进工作标准化和服务规范化,加快开发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1.着力推进开发区产业体系建设。一是进一步整合优化产业布局,全力以赴发展好核心产业。加快开发区规划修编,按照“区域集中、产业集聚、开发集约、要素集合”的原则,对现有产业进行梳理,明确重点产业布局框架。二是重点围绕快递物流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和智能终端、现代农业机械等主导产业及核心配套项目招商,加强对主导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同时,注重行业产业链的培育,尽快形成有特色、有亮点和规模的核心产业体系。
2.积极推进开发区转型升级。一是谋划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结合我县优势和特色,依托龙头企业、科创企业,引导企业创新工艺、设计和装备水平,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提升自主研发能力,积极谋划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科技创新项目,争取列入省级以上目录,如新能源应用、智能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化等;通过政策创新和平台载体建设,吸引集聚一批高层次创新领军人物和高技能人才,强化对创新驱动的支撑。二是进一步完善综合配套服务功能。按照开发区产城一体建设规划,依托开发区蓝领公寓、标准化厂房的投入运营,加强园区内商住、医疗、教育、休闲及综合物流园区等一系列综合配套功能建设,为开发区企业及员工提供优良的工作、娱乐、生活环境。同时,要积极引入会计、审计、信息咨询等专业中介机构,完善开发区商务信息、商业服务等产业配套服务;要从更好服务工业转型升级的角度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通过积极引进和加强推进园区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分离工作,进一步增强开发区工业企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进一步优化创业创新环境,增强经济发展新动力。
3.加快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工作。一是着力构建和优化开发区管理体制,聚焦项目落地服务,计划对开发区机构设置进行调整,着力完善载体服务功能、充实工作力量,同时进一步理顺县区分工、政企分工,构建管理有效、机制顺畅的开发区管理体系,大力提升行政效能和服务职能,并通过打造专业化企业服务队伍等手段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效率。二是依托投入使用的市民服务中心,进一步畅通服务机制,推进联动审批,简化审批手续,实现园区企业设立、建设、发展各个环节的一站式服务,确保真正做到“区内事,楼内办”。三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培育社会中介服务机构,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激发园区发展的内在活力。
4.大力提升开发区绿色集约发展水平。一是积极调整和优化开发区用地结构,落实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相关措施,严格控制入区企业的投资强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二是鼓励和引导企业“零增地”扩张和“零用地”技改,提高单位土地产出效益;三是建立企业退出机制,加强对闲置低效用地的清理,对产能严重过剩、生命力不强的企业进行淘汰;四是做好项目嫁接,通过政府收储出租和引导招商项目收购等手段,规范对区内闲置低效用地及厂房的二次利用,避免企业私下租赁导致的管理混乱及安全生产隐患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