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湾镇:多措并举助力村集体经济提档升级
近年来,何湾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各村集体经济发展形式,通过巩固传统农业、做强特色产业、发展新兴行业不断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提档升级。
党建赋能,巩固配强传统农业。根据镇域发展实际与市场行情,何湾镇党委充分发挥各村党总支战斗堡垒作用,以丫山片为中心,聚焦凤丹、黄精等中药材产业,创新形成“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药企+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各村党总支在组织协调、生产加工以及市场化运作等方面积极作用。积极委托省农科院对镇域内栽种、培育的各类农作物进行摸排梳理和编制规划,形成以国家地理标识产品“凤丹”为主打特色产品的“一镇一业”项目规划。坚持推动产学研深度,与宛西制药、安徽工程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企业高校开展深度合作,不断研发改良中药材品种,持续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打通中药材种植、加工、研发、旅游、销售的上下游产业链,切实推动产业链延链强链。截至目前,中草药种植面积达5000亩,带动周边农户种植面积达1100亩,年产量3000余吨。
统筹规划,做优做强特色产业。始终围绕“生态立镇、文化兴镇、旅游强镇”的发展方针,深度推进文旅融合、农旅融合,构建全域旅游产业体系与新格局。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打造建设丫山航空飞行营地项目、自行车骑行、拓展训练营等特色旅游项目,带动周边民宿、农家乐等产业发展,增加周边群众收入。整合挖掘区域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研学”产业,以龙山村为样板,整合丫木脚、燕子洞、水龙山瀑布等本地资源优势,打造全域乡旅研学样板区。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打造干部党性教育基地——龙山教学点,为县内外党员干部提供优质的党性教育培训场所和良好的学习环境。目前龙山教学点已承办各种培训班20余期,参训人员达1500余人次。
勇于创新,发展壮大新兴行业。大力推行数字经济建设,加速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广泛应用,建立适应农产品网络销售的供应链体系、运营服务体系与支撑保障体系,促进农产品产销顺畅衔接。投入200余万元建成面积达1200平米集商品展示、电商办公、培训、配套服务、仓储、冷链物流为一体的农产品线上线下展销服务中心,大力培育本土电商主播,对全镇特色农产品进行网上销售。搭建“农家小铺”多功能微信小程序,在淘宝、京东、抖音等电商平台上开通各类网络店铺,将产品重心置于本地特色农产品销售,对不同产品进行分级整合销售。目前,镇电商中心已入驻线上企业数45家,网上店铺65家,平台产品100多款,销售额达7000万元,受益群众500余人。
近年来,何湾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各村集体经济发展形式,通过巩固传统农业、做强特色产业、发展新兴行业不断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提档升级。
党建赋能,巩固配强传统农业。根据镇域发展实际与市场行情,何湾镇党委充分发挥各村党总支战斗堡垒作用,以丫山片为中心,聚焦凤丹、黄精等中药材产业,创新形成“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药企+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各村党总支在组织协调、生产加工以及市场化运作等方面积极作用。积极委托省农科院对镇域内栽种、培育的各类农作物进行摸排梳理和编制规划,形成以国家地理标识产品“凤丹”为主打特色产品的“一镇一业”项目规划。坚持推动产学研深度,与宛西制药、安徽工程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企业高校开展深度合作,不断研发改良中药材品种,持续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打通中药材种植、加工、研发、旅游、销售的上下游产业链,切实推动产业链延链强链。截至目前,中草药种植面积达5000亩,带动周边农户种植面积达1100亩,年产量3000余吨。
统筹规划,做优做强特色产业。始终围绕“生态立镇、文化兴镇、旅游强镇”的发展方针,深度推进文旅融合、农旅融合,构建全域旅游产业体系与新格局。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打造建设丫山航空飞行营地项目、自行车骑行、拓展训练营等特色旅游项目,带动周边民宿、农家乐等产业发展,增加周边群众收入。整合挖掘区域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研学”产业,以龙山村为样板,整合丫木脚、燕子洞、水龙山瀑布等本地资源优势,打造全域乡旅研学样板区。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打造干部党性教育基地——龙山教学点,为县内外党员干部提供优质的党性教育培训场所和良好的学习环境。目前龙山教学点已承办各种培训班20余期,参训人员达1500余人次。
勇于创新,发展壮大新兴行业。大力推行数字经济建设,加速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广泛应用,建立适应农产品网络销售的供应链体系、运营服务体系与支撑保障体系,促进农产品产销顺畅衔接。投入200余万元建成面积达1200平米集商品展示、电商办公、培训、配套服务、仓储、冷链物流为一体的农产品线上线下展销服务中心,大力培育本土电商主播,对全镇特色农产品进行网上销售。搭建“农家小铺”多功能微信小程序,在淘宝、京东、抖音等电商平台上开通各类网络店铺,将产品重心置于本地特色农产品销售,对不同产品进行分级整合销售。目前,镇电商中心已入驻线上企业数45家,网上店铺65家,平台产品100多款,销售额达7000万元,受益群众5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