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预案】何湾镇社会安全事件类应急预案
为了加强基层基础工作,预防和制止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确保辖区社会与政治稳定,特制订本预案。
(一)制定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预防为主,防处结合,分清性质,区别对待,及时平息,确保安全。
1.对重点时间的预防
针对农村地区进行大型政治、经济、文化、外事活动期间和人、财、物流动集中、高峰期作重点预防,部署公开和隐蔽力量,掌握信息动态,动员各方面力量,消除隐患,防止事件的发生。
2.对重点人或群众的预防
镇政府通过各种渠道及信息网络,广泛收集,了解重点人或群众因受各种矛盾冲突或纠纷的刺激,不能自控和化解,表现出对社会、单位或个人进行报复等信息。对可能引发事件的个体或群众,要注重掌握情况积极进行工作,并报告上级党政领导或通知有关单位,及早缓解或消除动因。
3.对重点空间和事件的预防
根据社会安全事件的特点,一般引发人群密集、影响较大的公共场所,重要设施及党政机关。这些空间既是事件引发的客观基础,也是事件主体主观选择的环境目标。协调、召集相关工作人员重点预防和及时处置的事件:一是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种突发事件;二是摸清招商引资中的不安定动因,如征地、环境污染等问题,做好调查了解,掌握信息,及时向党委、政府及上级有关部门汇报,积极疏导和预防,力争把治安问题化解,防止矛盾激化,控制事态扩大。
(二)防止突发社会安全事故的基本方针
疏导教育,缓解矛盾,内紧外松,依法处置。
(三)防止突发社会安全事件
1.坚持在党委、政府及上级机关领导下的统一和协调配合的原则。
2.坚持可散不可紧、可顺不可激、可解不可结的原则。
3.坚持不失时机、迅速果断的原则。
4.坚持因事施策、区别对待的原则。
5.坚持教育,力争多数、孤立打击少数的原则。
6.坚持力保要害部位和广大群众安全的原则。
7.坚持依法办事、严格执行政策的原则。
(四)处置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
1.要机敏、灵活,沉着冷静,语言规范,方法得当。参与处置治安事件时,要始终保持沉着冷静,不急不燥,要有耐心和忍受力。做到说话文明,言语准确,注重分寸,切忌语言粗鲁、偏激。处理方法更要规范,防范事态扩大。
2.严格掌握政策法律。社会安全事件引发的因素大量涉及政策问题、法律问题,在处置过程中要严格依照政策、法律办事。
3.严格请示报告制度,增强处置应变能力。处置突发社会安全事件,涉及面广,问题交织、复杂,政策性强,难度较大,全体工作人员必须自觉坚持请示报告制度,凡是涉及处置报警事件信息,调动警力,运用警察手段,实施戒严、封锁道路等重大行动,都必须逐级请示,得到批准后方能行动。
4.加强预案教育训练,提高工作人员处置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的政策水平及业务能力。
按照相关要求,坚持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从思想上树立令行禁止,听从指挥,忠于职守的工作作风,达到召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要求。在平时的工作中,认真做好信息收集和传递工作,严格值班制度,保持车辆、通讯器材等处于良好状态,适时开展预案演练活动,提高处置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的能力。
(五)处置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的范围
1.因民族、宗教迷信问题引发的反革命闹事案件及邪教人员聚会练功,上省进京滋事的活动。
2.因歹徒劫持车辆、人员导致的违法犯罪事件。
3.因政治、政策及待遇问题导致教职工、学生及企业职工非法游行、示威、静坐、请愿以及冲击党政机关事件。
4.因开展大中型文体活动出现的打、砸、抢等闹事事件。
5.因执行农村政策时引发的群众闹事事件。
6.因土地开发、征地赔付、环境污染等问题引发的闹事事件。
7.因治安灾害事件引起的群众轰抢事件。
(六)处置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的基本方法
势态平息后认真做好善后工作,对确属无理取闹、制造借口、滋事生非、扰乱秩序、劝告无效的违反治安管理的人,依法给予治安行政处罚,情节显著轻微的,也可通过批评教育或建议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等方法处理。对有犯罪嫌疑的需要方案侦察的人,依照法律程序处理。对属于严重破坏治安秩序、触犯刑法的,依法惩处。在具体处理时,要正确区分违法犯罪的界限,违法与违纪的界限,主要与次要的界限,主谋与一般群众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