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山镇“四举措”培育文明风尚、助力乡村振兴
文明乡风是维系乡愁的重要纽带,是传承历史文化的载体,也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动力。近年来,工山镇充分利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发挥文明实践的重要作用,通过四举措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引导村民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法治“定纷止争”,以德治“春风化雨”,以自治“内消矛盾”,大力培育乡村文明新风尚,共同建设生态美好、社会和谐的美丽乡村。
一、弘扬文明美德、建设文明乡风
工山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充分依靠群众,充分调动群众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村民文化自信。通过搭建公共性的文化活动平台,让群众自发地组织文艺活动,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美德等,使农民在参与中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拥有传统技艺的优秀民间人才参与其中,创作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文艺作品,宣扬新文化、新思想,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传统文艺于文明新风有机融合,更好地感染群众。
二、改变生活习惯、养成文明新风
你我多一份自觉,村庄就多一份整洁;一点一滴改善人居环境,一言一行成就美丽乡村……”在工山镇各个村域内,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宣传标语。鼓励群众参与村中乡风文明建设中,争做农村人居环境维护者,营造干净整洁、舒适宜居的美丽乡村。引导村民改变陈旧的环境卫生观念,养成文明、卫生的生活和生产习惯;不乱倒垃圾,不随地吐痰,不乱堆乱放,不乱贴乱画,不乱搭乱建;踊跃参加生活垃圾治理行动中。
三、完善村规民约、倡导移风易俗
结合镇情村情、民风民情实际,重新修订村规民约,用通俗易懂的“白话”将保护村容村貌、孝老爱亲、互助互爱变成农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土规定、土口号,让广大村民理解村规民约内容,让村规民约与村情民意高度融合。确保能够得到群众的普遍认同,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着力塑造人们的精神“内核”,夯实村民的道德“基石”。
四、提升志愿服务品牌、壮大志愿服务队伍
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统筹建立志愿服务队伍,拉动村“五老”、“乡贤”参与志愿服务队伍,志愿者人数达到本村常住人数的15%,常态化开展移风易俗、政策宣讲等类型志愿服务活动。近年来工山镇扎实推进了以关爱孤寡老人、贫困家庭、留守儿童为重点的农村志愿服务活动,打造实施“同心同德”、“青梅计划”、“唠嗑队”等志愿服务品牌项目。给需要帮助的群众送去温暖,收获村民们的广泛支持和赞许。
乡村之美不仅仅是青山绿水等外延之美,更是让未来乡村充满无形魅力、吸引力和助推力的“乡风文明”内涵之美。立足打造乡风文明“莓好工山”,工山镇始终坚持着力培育乡村文明新风,从而为农村发展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