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以来,我县已连续出现35℃以上的高温少雨天气,据气象部门预测,近期我县仍将以高温天气为主,将对我县处于分蘖至拨节期的单季稻、孕穗期的再生稻产生不利影响;对大豆、玉米、花生、薯类以及蔬菜等旱地农作物影响较大。为确保全年粮食和蔬菜等农作物的生产安全,防范高温热害天气,为此,广大农民朋友应采取各种方法做好预防和补救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在此,农业部门提出如下技术指导意见:
一、水稻
水稻在孕穗、抽穗期对温度极为敏感(即抽穗前后各10天),适宜的温度是25℃-30℃,日平均温度30℃以上就会对水稻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孕穗期如遇35℃以上的持续高温,水稻花器会发育不全,花粉发育不良,活力下降;抽穗扬花期如遇35℃以上高温就会产生热害,影响散粉和花粉管伸长,导致不能受精而形成空壳粒,造成结实率下降、千粒重偏低,甚至绝收。
(一)高温期间采用灌深水的方法。有条件的可采取日灌夜排或长流水灌溉,以水调温,降温增湿, 能降低田间小气候温度2-3℃,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高温热害危害。
。
(二)破口期施好粒肥。在水稻破口期看苗亩追施3-5公斤氯化钾和尿素,可增加植株抗逆性,减少颖花退化,减少空秕粒,增加千粒重。
(三)喷施叶面肥。水稻抽穗扬花期可亩用磷酸二氢钾100克兑水30公斤进行叶面喷肥,既能降温增湿,又能补充水稻生长所必需的水份及营养,还可增加对高温的抗性,有效降低热害影响。
(四)强化双晚秧田管理。在确保早稻安全收获的同时,要加强双晚秧田管理,控长促蘖,防止秧龄“早穗”,着力培育壮秧,在栽(抛)前3-4天畦面上水层后,追施送嫁肥和施药,做到带肥带药下田,做到晚稻适期早栽插,做到应栽尽插,全力落实晚稻面积。
(五)加强病虫害防治。特别要加强以二化螟为主和纹枯病、稻瘟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二、蔬菜及其他旱情农作物
蔬菜及大豆、玉米、薯类等旱地农作物,要创造条件做好抗旱保苗工作。通过实施水肥一体化、人工灌溉、提水灌溉、合理施肥等措施,增加土壤湿度,提高抗逆性,减轻高温干旱等造成的不利影响。夏玉米要采取喷灌方式改善田间小气候,增加空气湿度,降低温度,谨防“晒花”。有条件的地方,可实施厢沟浇水或串灌,随灌随排,避免田间积水,影响土壤透气和根系生长;结合叶面喷肥,防治病虫,进行根外喷水增湿,积极开展人工辅助授粉,提高授粉结实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