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走进南陵 > 风景名胜

南陵目连戏

发布时间:2017-05-25 15:36 来源:文广新局 阅读次数: 字体:【  

    “目连戏”明初传入南陵,在当地独特的文化语境中逐步发展成熟。现代戏曲学家赵景深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指出:“明初,安徽南陵已有以搬演目连戏为主的戏班……”
“南陵目连戏”名伶辈出。清乾隆《江南通志》有“目连戏伶人多为南陵人”的记载。民国版《南陵县志》曾作如下描述:“陵民报赛酬神专演目连戏”。清代至民国期间,“南陵目连戏”主要班社有新老“万福”、“ 玉林”、“双元”、“永兴”等,名角李德禄、任普齐等红极一时,任普齐更是被誉为“目连梅兰芳”。
“南陵目连戏”以青阳腔演唱,完整古老,且有所发展。与青阳县流行的“花槌”派相比,南陵目连戏”的“清槌慢板”唱腔要慢一倍多,曲调极为丰富,行腔处尤见韵味,是古老青阳腔在后期发展的新腔,表现为向“板式”发展的萌芽状态,像“紧板”(滚唱)、“四平头”(导板头)、“数板”、“迈板”等,是目连戏在全国流行发展中所绽放的艺术奇葩,“南陵目连戏”曲牌219支,其中还包括“佛赚”、“金字经”、“莲花落”以及明清时尚小曲、民歌小调等。锣鼓伴奏,“以板击节”。
“南陵目连戏”表演艺术极为成熟:一是行当精细,有七角、四旦、二生;二是脸谱及化妆神奇夸张,分“鬼脸”、“标脸”、“元宝脸”、“三块瓦脸”、“花脸”;三是舞台独特,有“独脚莲花台”、“花台”等;四是表演形式丰富,有“一本三开台”、“ 三本三开台”等等,若太阳快落山时开锣演出至第二天太阳出山时休息,则谓之“两头红”。
现存“南陵目连戏”手抄刻印本149出,另有老艺人口授《大出神》1出,与湖南的祁阳本、辰河本、徽州郑之珍本等国内主要目连戏剧本相比,“南陵目连戏”剧本在内容及编排上呈现出南陵独特地域语境的文化风貌,人们的原始情感与生活相在方言唱词中得到充分展现,平民意识在文本中大量渗透,平民审美亦在音乐声腔中得到深刻映射,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2006年12月,“南陵目连戏”入选安徽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分享到: